西藏电影译制50周年暨民族语电影译制研讨会
11日上午10点,西藏电影译制50周年暨民族语电影译制研讨会在拉萨雅鲁藏布大酒店热闹开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总局数字节目中心、中影集团、中影股份、中影数字电影制作中心和四川、青海、甘肃民族语译制的同仁,及西藏自治区内藏语编译、译制的专家,业界精英等100多位朋友莅临现场
在庆祝西藏电影译制事业走过50年风雨、收获丰盛硕果的同时,研讨会总结经验,并对未来做出了更远大的展望。

现场,扎眼的藏民族服饰,仿佛在述说着西藏电影译制事业更加令人憧憬的未来
译制,就是对影片的翻译和制作,将国内一批优秀的影片译制成民族语言,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更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明珍说,西藏的民族语译制是我国少数民族电影译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等相关单位和部门高度重视西藏民族语译制事业。她和大家回忆道,“每当电影队来到乡野牧场放映电影时,农牧民总是像过节一样奔走相告、兴奋不已,他们把放映员当做带来神奇影像的白布使者,把译制工作者亲切的称为‘白布背后的英雄’。这样的评价,使电影工作者倍感荣耀,老百姓的肯定成为电影工作者的不竭动力。”
西藏的电影译制事业50年,共译制影片2000多部、电视剧50多部。
1965年西藏电影公司译制科组建以来,译制了《红河谷》、《刘胡兰》、《敌后武工队》、《向往西藏》、《儿女情长》等近2000部国内外优秀影视剧和《农村鼠害防治》、《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等符合西藏农牧区知识普及的科教片。

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司党委副书记、经理张建华(左三)在现场接受区内外媒体采访。他说,电影在西藏被称为“拜斯考”(外语音译),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文教处第三期电影放映训练班开学前,教师们将电影翻译成藏语“洛念”,从此,西藏人民都称电影为“洛念”
现在,西藏电影译制、发行放映已全面实现数字化,全区478个基层电影放映队通过农村电影数字平台订购、下载包括藏语译制片在内的各类影片,电影放映已覆盖全区5400多个行政村、1700多个寺庙和基层部队、厂矿、学校等。
前排从左往右,依次是色曲卓玛、巴桑、多吉尔、索朗多吉和强巴遵珠。从青葱到如今两鬓白发,作为西藏电影译制界的老专家,他们陪伴风雨、一起走过。现在,西藏电影译制拥有近40人的民族语电影译制专业团队,每年译制藏语电影80部,其中,故事片60部、科教片20部
近几年现代化城市数字影院建设突飞猛进,已建成经营的6家多厅城市数字影院年票房近5000万元,多个地市城市影院建设和全区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正在实施。
近日西藏电影公司第一审片室改建暨拉萨巨幕电影城已获自治区审批立项,可以预见西藏电影的又一个春天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