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宗玉——“啮雪一团”心作画

艺术家作品欣赏 | 艺术家: 2015-06-10 09:42  |   我要分享

 

2 (2)_副本.jpg

 

 

 

个人简介

郑宗玉:1951年生,郑州市人士,现任中国书画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协、美协会员,河南省书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学文化院副院长,河南省轩辕文化书画院理事,河南省长城书画院院士。

 

郑宗玉自幼酷爱书画,自幼师从著名书画家唐玉润老师学习书画。其国画及书法作品曾入选中韩书画艺术家交流展,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全国书画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诗书画大展并获优秀奖,文化庙李情系新农村第四届全国书画艺术大展并获优秀奖。

 

尤其是在五环盛世中原名家书画展之后,他的作品经河南名人名家迎奥运吉祥奥运长卷评审委员会认定,被载入吉祥奥运长卷。另外,他的国画《富贵高寿》曾获金九福杯全国书画电视大赛二等奖和第二届今日翰墨中国书画家邀请赛金奖。

  

天香.有感郑宗玉老师妙笔画兰,清雅脱俗,由衷赞叹.素色含烟,幽姿隐秀,玉指轻弹朝露.雅韵难藏,红楼旧梦,恰似潇湘风骨.靓妆红粉,应怕见,寂然春暮.何厌东风无道,寻常几番寒暑.殷勤竟夸俏楚,论风华,怎敌屈赋?一曲离骚唱彻,寸心低诉,悄与梅竹倾吐.画屏里,馨香绕云路,意在天涯,情归空谷. 。词系焦大茹老师所作。

 

“啮雪一团”心作画

 ——读郑宗玉先生花鸟图记

 李鸿安

 

醉眼看花鸟,静心思丹青,郑先生挥毫之间心境顿然而出;笔底有牡丹,画外生富贵,郑先生勾线设色之间尺幅已就。这是画家的人品耶?画技耶 ?

 

郑宗玉先生于旧楼杂院中安家,但却能除杂摒旧度日月;简舍陋室里安居,而小楼一统自春秋。作为花鸟一画家有此胸襟,方得“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之妙味,才可唤来自然造化染墨色,画布之上花开鸟飞蜂蝶闹。

 

明末清初画家石涛题画跋曰:“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此语妙在道出了艺术创作规律。“呕血十斗”,是画家对作画呕心沥血的追求,这是在绘画技巧上艰苦不懈的探索;“啮雪一团”,是画家艺术创作孜孜不倦的心境。画家的心境,是超越绘画技巧的精神升华。绘画技巧和创作心境何重何为主?心境也!品读郑先生的花鸟画作,对此却生品味再三之感。

 

心境何处何法得来?艺术创作多是在热烈奔泻的激情状态下进行,这是必然的。但达到一定时段,就要“啮雪一团”,即如吞下一团白雪,顿觉清爽,便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一种心境:静爽。绘画中的艺术创作亦如此。画家的艺术创作心无旁骛于一静,融彻心境于一瞬,于是,画中物象“似与不似”之间的若隐若现,画外即得诗意之芳菲。品读郑先生花鸟之作,可深感“呕血”是在知识和文化山道上艰辛地攀登,“啮雪”是积累生活凝聚智慧所表现出的禀赋。画为人来作,人画即心画!

 

学画者技法技巧必须学而知之,但若一味追求而停留于此,则摭拾他人牙慧之嫌负矣;而超越技法更深步的去寻觅自我的心灵,由“技”入“境”,从而由“境”入“道”,便升华而获得一种独自的颖悟。在这种“藻雪精神”的辉映下,绘画便“更上一层楼”。所以,成功的绘画作品不是技巧的展示,而是感情的倾泄,心境的映照;不是画法的炫耀,而是胆识心慧的亮相。中国画写意中一贯强调的“心境”,是画家表现空间的形态即画家的心灵,这于绘画艺术创作是很重要的心理因素。

 

郑先生之所以用心灵去作画,这是他具有的人格所必然。郑先生为人不为利所累,处世不为名所赘。他在弃虚浮中去做事,于无声处来作画,宠辱不惊,安于自我。高调于画案之上的画笔画布,低调于室外的宣耀张扬。所以,他能在凝思聚神举画笔泼墨勾勒之时,便自然地把自己的心灵与情感流于毫末,而画外的花芳鸟鸣,就是他播下的心香。

 

郑先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四小屏画作,就是他心灵的折射。条屏中的《报春图》,一株梅花挺然出于岩石之中,曲而向上的枝桠,破蕊怒放,红梅朵朵,鲜艳俏丽,热情洋溢。梅花无语,但喜鹊登枝,伸颈张嘴,向梅倾情,梅鸟相呼,趣意盎然。画中图象,画外音韵。梅花那种“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的高尚品格,渲染无余;“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气质,充盈其间。再看《兰香图》条屏中,一丛兰草立于岩石上,下垂的兰叶与地上的丛丛兰草相望,似在交流对话;向上的兰叶在招迎粉蝶。兰与碟互动所营造的气氛,透散出“久坐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的质朴纯真、清醇雅气,朴面而来。《清风图》条屏中的竹子,坚韧挺拔而不失清雅隽秀之态,“高洁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的高风亮节之气,形与神相得益彰。而《秋韵图》条屏里,那一簇占居画面中心的淡黄菊花,悠悠菊香挟带着清新、高洁、真情而飘逸,令人沉醉在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浓情优美的诗情画意之中。

 

梅、兰、竹、菊“四君子”画作,所呈现给人们的视觉是自然之美,而画家所寄寓的才是自我的人格品性、道德情操真意。可以说,中国画“四君子”是华夏民族式的文化、文明的信使。自古以来,画家笔下的“四君子”四条屏,就是以期实现自我价值和人格完美最高理想的载体。郑先生绘制的“四君子”四小屏,设色着墨各异,却具异曲同工之妙,清华雅淡形于外,自强不息、澹泊虚心蕴于内,不作媚世之 态,不扬自诩之音,把传统的人格品性象征意义纵贯尺幅其里,而心境泄露于画面之外。

 

明代画家李日华说:“凡状物者,得其形者不若得其势;得其势者不若得其韵;得其韵者不若得其性。” 中国写意画其要旨在“意”,而表“意”常施以粗放、简练笔墨,由“形”而入“神”。意境出,则心灵见,画家主体情思的积极活动,主导着他的艺术创作。正如古人言“人品不高,落笔无法”,“人品即画品”。修身养性品自高,唯其如此,画家的艺术构思方能“得其性”,笔下的艺术创作才可“得其韵”。中国绘画史上诸如八大山人创造的寂寞荒寒的意境,与他孤独冷僻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徐渭笔墨姿肆大意,是他怀才不遇、英雄无路心境的宣泻等史实,枚不胜举。缘物寄情,托物言志,以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是画家不悔的追求。

 

郑宗玉先生学画入步之时,就站在幸运起点上,这对他的画品画风影响深远。郑先生读小学时的美术老师,就是后来享誉国内外著名书画家的唐玉润先生。唐玉润先生发现了他的这位学子确有学画之潜在,而郑先生也毫无犹豫地认定了唐玉润先生良师益友的尊崇地位。从此,郑先生在唐老师的耳提面命下,沉浸在线条之中;在唐老师口授心传中,探索于墨色之间。最重要的是郑先生理解了唐老师是一位慧心内朗的大写意之人。所以,他不只从唐老师画笔中学画技,而唐老师那种风云变中的淡定从容,风雨飘摇中的矢志不渝,理想和自信在泼墨中建树,勤苦临墨中孜孜不倦创作,唐先生人格魅力,熏陶了他,日积月累,转化为他的动力和创作的极积因素。唐玉润先生绘制的牡丹图最为人称道,有“唐牡丹”之美誉。唐老师创作的牡丹,也是郑先生的最爱。于是,画牡丹亦成为他的情有独钟。

 

郑先生创作的巨幅《牡丹图》,可视为他学习老师的辉映之作。画面上的朵朵牡丹硕大丰满,生机盎然,那凸显的花瓣所表现的拥雍容华贵之态,呈现了无骨柔美之感,颇得“唐牡丹”之韵味。郑先生绘牡丹勾勒叶脉的线条,以其力度和速度,艺术地衬托了牡丹的气势。再加上苍劲的树干相衬,牡丹大福大贵之意态,渲染得淋漓尽致。整体画面疏密中见其布局之妙,浓淡中见其用墨设色之巧,虚实之间见其脱俗之意,唐代诗人刘禹锡“惟有牡丹真国色”之诗意,留在了他的牡丹花的一朵一瓣上。观之生美,品之有味,其艺术感染力不言自出。

 

品味留余韵,咀嚼绕梁音。画中音韵由情而发,自心而出,郑先生召来花落鸟飞入画布,是他至情至性艺术创作的结晶。

 

郑先生的《松鹤延年图》是他心地向善、美好祝愿的倾诉。郑先生所画丹顶仙鹤,或昂首唳天,或回头顾盼,或静立观望,形立态神;鹤颈曲张变化自如,鹤尾浓墨扫出,蓬松富有质感。此等艺术效果,应是画家眼中的物象,经过了心灵过滤而创造出的笔简墨妙之意象。鹤图中的松树,是鹤的最佳“搭当”。故画家“延年”的心境如山泉涌现,汩汩而流。松的不屈,鹤的吉祥,画家采中国古老传统的写意之笔法,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美愿。

 

郑先生的花鸟创作,包涵着自己心灵上的“意”和“趣”。笔墨浓淡之中焕发出灿然的神彩,设色构图之间倾洒着隽永的心意,一枝一叶含蕴着他对自然的理解,点色片墨体现着他对生命的感悟,一尺一幅倾诉着他对生活的尊重。“画品”“人品”,绘画艺术的最高心境!

 

历经“呕血十斗”的艰辛旅途,必然有“啮雪一团”的升华。相信郑先生为完善自己的艺术创作,会继续紧握自己那支墨饱色富的画笔,把大自然中的花鸟,召入自己的画布之上,绘制出一个个更加生动的形象,创造出一幅幅更为清丽而饱含心境的画作。皆因郑宗玉先生在用心作画。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科A早盘大涨近3% 昨日公布派息方案
央行声明:中国无意通过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
上半年A股跌幅全球第三303个板块“失血”
房地产市场还有多少韭菜跑步接盘?
信用卡过多会有风险吗?一般两到三张最合适
家长必看!帮你算养孩成本有多高?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065号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