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艺术双年展时代 为好作品叫卖

所属类别: 业界资讯 | 作者:于娜  | 来源: 华夏时报 |  2016-09-13 10:54:42 
0

在艺术品交易市场转入冷清之时,一些活跃的艺术展览显示出了它的独特魅力,成为新的关注点。日前,第四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北京塑料三厂文化园和马奈草地三大展场再度开展。这个逐渐有了影响力的跨国双年展从2012年开始,每年在意大利和中国循环开展,是中意两个最古老文化的最前沿创作成果的互动。本届双年展的参展作品、市场化运作以及对艺术地产新一轮风潮的判断等话题备受业内关注。

艺术是变革的创造者

8月的一个傍晚,记者走进京城东北角的南皋村,城市的扩张已经让这个昔日偏僻的村子开始堵车,位于村中的北京塑料三厂艺术园区门前尤其喧闹。与相邻的赫赫有名的798艺术区相比,塑三艺术区的味道还是原汁原味的,园区工作人员对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的参观者们十分热情卖力。

北京塑料三厂3000平米老厂房精神焕发,突出了后工业时代的“蜕变”观念,正迎合了这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的主题“蜕变”。“而艺术家,相比于其他人而言,总是在寻找一些不寻常与独特的东西,其中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一些或者所有事物。因此,蜕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从内部到外部‘超越’的改变,并且能够打开一扇通往增加人性、思想、幻想以及现实丰富性世界的大门。”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主策展人桑德罗·奥兰迪 (意大利) 说,他也曾经担任过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我们相信艺术是变革的创造者,是一种能够证明人类知道如何将过去推进的方法。”

4年前,桑德罗·奥兰迪第一次来到中国,发现原来中国的当代艺术面貌如此多样,他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水平感到很惊讶,他甚至在思考,会不会产生一个中国的当代艺术流派,类似于当年法国的自然主义那样。

“蜕变,是人类对推进过去和把握未来的期望,我们把这种期望寄托于艺术家们。”中方策展人王景義说,“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所有辩论和探讨,这便是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价值和意义所在,也必将是其声望建立的基础所在。”

艺术家史金淞从2015年开始收集各种树木残骸,清理、整合、拼装成一棵精神性的“树”,一棵文化记忆中想象的“树”。他希望用这种纯物质的精神救赎,来凝聚日渐凋零的人文情怀,在都市丛林中重构不朽的林泉,进一步完善心灵家园的传承和延展。

史金淞的树木装置《横岫》出现在中意双年展的“现时之境”中,该展览单元基于当代现状,邀请了中意两国众多活跃在一线的艺术家,包括意大利艺术家Piero Glardi (皮耶罗·基拉尔蒂)、Lucio Pozzi(路琪欧·波齐)、Marco Bolognesi (马克·波洛尼耶斯)、Andrea Chiesi(安德烈·齐耶斯)、Franco Mazzucchelli(弗朗哥·马祖基耶利),中国艺术家艾未未、何云昌、原弓、李占洋、叶永青、史金淞、俞心樵、杨纳等,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持续关注艺术史的推进,以及艺术与社会、政治、人类关系的话题……

“超基因”部分,由艺术家个人项目和分主题展览构成,在于多元的审美,众议的声音,未来的步伐;“蜕变中的新工笔”部分作为与意大利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借此也向意大利朋友利玛窦、郎世宁致敬,很显然这与中国百年绘画发展历史相关,与传统继承和思想创新相关。

“我们所说的艺术界,较有创造的原因,来自于全球交往、在话语和市场界面上的共处和关系而进展,中意双年展进入到第四届,源于此。”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艺委会主席棉布说。她记得第三届双年展时意大利参展艺术家毛里奇奥·卡特兰说,艺术就是“美好乌托邦”的时光……这短暂的时光被我们所有艺术家、策展人、参与者而共同创造。

展览离不开作品销售

“从本届开始我们将进入全面的市场化运作。”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组委会中方运营总监季晓枫在展览开幕时宣布,如此直截了当地谈市场,与国内一些艺术活动对此话题的低调隐晦形成对比。“学术主导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中意双年展当中来,则必须在市场化的基础上进行。”

季晓枫解释,中意双年展从一开始就是市场化运作,只是各种公共资源的持续缺席,使得他们不得不在这个时候更加强调而已。“自由市场是天才创作的最佳合作伙伴,这是我个人一直以来的信念。这次中意双年展的参展作品的阵容是极其优秀的,我希望以此来增强市场的信心。”

一个完全由民间机构发起的跨国双年展,运输、布展、宣传等各种费用是摆在面前的困境。现实情况是,一般国内的艺术赞助中实物性的赞助比较多,比如赞助开幕酒会或者其他一些双年展的相关活动,但货币性的赞助比较少。

2012年第一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是在意大利的3个城市举行,除了找到免费的场地赞助外,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支持,展览花费全部都由组委会向银行进行贷款而来。在如此艰难的开端下,据称组委会至今仍在还贷款。

4年后在北京举办的这届中意双年展,看起来稍微乐观。展览场地由各个画廊、机构赞助,包括:太和空间、马奈草地美术馆、在3画廊以及北京市塑料三厂文化园,有些赞助画廊还出了一部分现金赞助。作为赞助场地的回报,每一家画廊都能自主推荐一位艺术家参加展览。

季晓枫介绍这届双年展的赞助情况比较乐观,他们在有方向选择几个赞助商,包括全球有影响力的基金会和国内的金融机构,由于对方决策过程比较长,这届双年展有的赞助方上了Logo,有的资金还没有落实。

人们注意到这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据介绍,因为上一届双年展的影响,国家艺术基金方面之前关注过这个展览。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看来,销售艺术品才是双年展资金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像威尼斯双年展是世界各大美术馆的采购主场。季晓枫谈到由于作品的水准和体量,双年展的买家多半是美术馆和机构,他觉得能够整体地采购一批艺术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艺术展市场化新浪潮

欧美国家有着完善的文化基金会制度和政府的免税政策,但是许多艺术展活动也曾遇到过资金困难。2005年,由于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另一家赞助企业停止了对威尼斯双年展美国馆的赞助,陷入资金困难的美国馆最后还是依靠企业赞助渡过了难关。

国内持续时间最久的上海双年展,经费大部分来自于上海市政府的财政拨款,还有来自国内外基金会、画廊、个人和企业的赞助为补充,但也一度面临资金不足的共同困境。

双年展要自我“造血”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学术性和市场化似乎被很多人对立起来看待。季晓枫认为,展览本身的学术性和展览运营的市场化并不冲突。市场化运营是与公益性运营相对的,与展览本身的学术水准无关,艺术市场的需求原本也应依附于展览及作品的学术水准。“理论上,艺术史就是艺术市场史,尤其是当代艺术领域,只有具备学术水准的作品才值得向藏家推荐。虽然会有浑水摸鱼,但是长远看基本如此。”

他同时参与操作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几个国家馆,对双年展委员会和城市立法和管理系统体会很深,威尼斯双年展跟市场结合十分紧密,包括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包括组织过程,一百多年的机制滴水不漏。

“威尼斯双年展本身不参与交易,但是不限制交易,很多艺术家因为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作品价值提升,有了待价而沽的姿态。看上去威尼斯双年展交易并不是那么活跃,实际上各种试探、观察、洽谈到交易谈判,从开展到闭幕都非常活跃。”季晓枫说,学术展览不交易的看法是一种误解。

“在当前又要开始的一轮艺术地产浪潮来临之际,我们给出一个真正的当代艺术大规模展览的内容样本。”这是季晓枫的预判。地产资本对艺术界的渗透已经由建美术馆,扩展到展览、创作、教育等艺术生态链条,他们在南京、上海等城市推出声势浩大的美术展、双年展即是一个信号。

责任编辑:赵江伟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成都现真实版《盗墓笔记》 两座东汉墓葬遭破坏
世界最古老木塔:应县木塔因修缮限制开放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 破碎圣像的重新聚合
抄底旺季最低价 8月旅行还能去哪里?
最精简最干货的斯里兰卡旅行攻略
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065号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