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逃亡时带走了70余箱书画精品
溥仪在伪满洲国当皇帝,一切唯关东军司令部马首是瞻。起初连“皇帝”名号都没有,叫“执政”。后来有了,但他在长春的居所却不准叫“皇宫”——因为日本天皇居所才叫皇宫,溥仪是儿皇帝,怎么能与天皇平起平坐呢?于是改叫“帝宫”。其实,在中国古代史中,“帝”的含义有时还在“皇”之上,称“皇”者一般是所有皇帝的简称,但“帝”却无丰功伟业不办,如汉武帝、康熙大帝……
1935年,在长春“帝宫”主建筑旁边,新建一幢小白楼,专门作为皇帝的金银珠宝古籍珍本书画收藏及私人物品的专用仓库,名曰皇宫图书馆。当时由日本关东军武装押运到长春的,有几百个大箱子,其中藏品有1300件,但一直未打开过。正是这批珍贵的古董藏品,在1945年演绎出一场古代书画的 “遭难图”,从而构成了当代书画文物史上“东北货”的奇葩记录。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号称精锐的日本关东军瞬间土崩瓦解。日本战败投降前溥仪逃出长春,出发前他与贴身侍卫进入小白楼,选出金银珠宝与古代书画精品装入70余个箱子,由日本军用卡车分批装运。由于兵荒马乱,人心惶惶,当时余下一部分木箱没有装上车。这批物品中有手卷字画4箱80余件,均为唐宋元明之最佳者(内有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其余玉器图章、翡翠珍宝、金银钻石,不计其数。
溥仪与随从们出逃后,在小白楼院外站岗的伪军守备队士兵李玉琛翻墙进入库房,先挟一卷而出,不料撞着几个同队熟人,于是禁卫军营房炸了锅。几十号人闯入小白楼先抢珠宝首饰金玉之器,书画看不懂,但约摸知道画比字值钱,于是拼命抢夺画卷,如李公麟的《三马图》被撕开三截,各持其一。又比如米芾《苕溪诗》都被撕烂成为残本,甚至抢劫不满足的兵痞还放火烧毁了不少珍迹。称它为一场皇宫内府书画收藏(伪满宫中收藏本身就得自于明清两朝故宫收藏)之浩劫,恐不为过。
关于小白楼的传奇,和“东北货”的由来,还有一些值得梳理之处。
一,溥仪从伪满“帝宫”逃跑时从小白楼携出的70余箱书画中精品,在他于机场被苏联红军俘虏后散落通化机场,后由苏军收集后转给东北民主联军,重新被运送回到1946年已被林彪部队占领的长春。
二,被伪满“帝宫”禁卫军士兵哄抢的部分小白楼古书画流落市场,后被东北民主联军干部们收购或上交,汇集到当时东北行政委员会主任林枫手中,再移交在长春的东北文管会收藏。随着辽沈战役的进展神速,东北文管会从哈尔滨移驻沈阳,于是才出现了“东北货”的名头。至此,我才悟到为什么“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早好几年先于全国各省成立。过去曾撰文谈文管会体制以东北最先为表率,不知其间时序上领先的奥秘,其实在此中。“东北货”的出世应该给林彪与东北野战军(原东北民主联军)的战将们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上的大难题,它导致了战时文物管理征集制度的建立;匆促之中对文物是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与催化作用的。而在此中,林枫应该是一个主要功臣。据说当时林彪非常不高兴,说几万万人在打仗,你怎么想起运送这些破卷残轴?但林枫顶着压力,仍然把这批文物尽数运往长春与沈阳。
三,随溥仪逃亡的伪满洲国皇亲国戚们,据说随身携带出发前被赏赐的“帝宫珍藏”,也有相当多的书画古玩收藏,他们逃到吉林通化临江县大栗子沟后,停止不前,也不知道下一站要去哪儿。在这个山沟沟里,溥仪听到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又被关东军指使宣读自己的“退位诏书”,还被诓说要赴日本,结果在通化机场成为苏军俘虏。久等溥仪不回来的皇亲国戚们六神无主,商议之下,决定就近选择去当时已住满东北民主联军和苏军士兵的临江县城,暂且租下一幢朝鲜式旅馆与民房,所携带的古董字画珍玩装在木箱里,杂乱地堆在院落里无人问津。这引起了偶尔路过的两位民主联军战士的注意。长春军区领导经过侦察,召集这批皇亲国戚作动员,告诉他们国宝文物属于国家与人民,从而追缴了一大批古董字画,其间宋元明清字画达140多件,内有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五代董源《夏山待渡图》、宋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中国绘画史上的名作。这些名画都通过东北人民银行保管与拨交,再转入1950年新成立的东北博物馆(文管会)即今辽宁博物馆。
从北京故宫紫禁城,到天津张园,再到长春伪“帝宫”小白楼,最后集中归宿于东北文管会、沈阳东北(今辽宁)博物馆,近代文古书画中的“东北货”现象,与近代政治军事史休戚相关,成为文物鉴定收藏流传史上的一个特例,从而引起后人无穷无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