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端砚夺人眼球

所属类别: 投资指南 | 作者: | 来源:  |  2017-02-13 11:00:35 
0

近日,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指尖上的国粹——上海民营艺术馆(博物馆)收藏联展”中,有几只展柜展示的艺术品引起了人们关注,这些艺术品既有石雕壶,又有石雕砚,其精致的造型和精湛的手艺,呈现了当代工匠的传承意识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几方石雕砚,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夺人眼球。

端砚独占鳌头

砚俗称“砚台”,是我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据考证,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砚”。考古人士发现,陕西临潼县姜寨原始社会遗址出土了一套陶质彩绘工具,其中就有一方早期陶砚,不过,先人要借助石质磨杵来研磨。之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绎,直到两汉时期,由于人工墨的发明,墨可以直接在砚面上研磨,先人才舍弃石质磨杵和研石,形成或接近了现代的砚台。

东汉刘熙《释名·释书契》曰:“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许慎《说文解字》云:“砚,石滑也”。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砚解释为研磨的工具。

纵观砚的发展史,汉代砚的造型有圆形、长方形等,其中又以圆形三足砚最具代表性。除石砚外,还有陶砚、漆砚、铜砚等。从汉代到唐宋之前,随着瓷器的兴起,不仅出现了瓷砚,比如隋唐时的“辟雍砚”,而且形制也出现了艺术多样化。而唐宋时,人们发现的一些砚材比如端石、歙石、洮河、澄泥,具有质地坚致、细密滋润、发墨不损毫等特点,才普遍使用并取代了其他砚台的地位。其中,犹以端砚独占鳌头。

端砚的石材产于广东肇庆一带,因肇庆唐时属端州,故名。自1300多年前唐高祖武德年间端砚面世以来,便受到文人雅士的竭力推崇,历代歌颂赞誉之词不绝史书,其中尤以李贺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及皮日休的《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最为人们熟知。端砚有多种石品,常见的有青花、蕉叶白、天青、鱼脑冻、火捺、金银线、冰纹等,还有被世人青睐的石眼,如鹦哥眼、鸲鹆眼、鹩哥眼、雀眼等,同时还有死眼、活眼、泪眼之分,其中又以活眼为最。三件砚雕活灵活现

上海工艺美术大师陶昌鹏所雕琢的石壶,构思独特,精巧细腻,具有浓郁的民俗性。此外,他还擅长砚雕,所雕石砚同样构思巧妙,精致不凡。笔者遴选三件作品予以赏析。

“蚌仙”端砚 此端砚是根据人们日常所见的河蚌制作。此为半只,约有巴掌大小,呈长圆形,蚌内沿口由宽至窄的线条呈弧形延伸。蚌内连接处被作者巧妙地设计成砚池,仿佛是天然形成,砚池左侧有半只小河蚌,蚌内向上,还有爬行的乌龟,绿豆般的小眼睛似乎还在转动,盯着前方。砚面呈长圆形,抚之如婴儿肌肤,光洁细腻。蚌外沿口由薄渐厚,直至连接处。整方“蚌仙砚”有着浓郁的民俗性。

“金龟送荷”端砚此砚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端为龟壳,为砚盖,龟甲上布满了龟壳;中间为砚池,饰有荷叶,茎叶自然,随风飘逸。下端为砚的主体部分,有仰头向上的龟首、弯曲状的四肢及甩向一旁的尾巴。而原先的龟壳处被设计成砚面,边沿有凹凸口,若将上下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一只完整的金龟。这种一改传统的新颖设计,显示出艺术家的创新意识。

“虎踞龙盘”端砚此砚巧用“虎踞龙盘”成语的意境而作,看似普通却蕴含深意。此砚看似一截千年朽木,其断枝布满砚身,粗看较为杂乱,但处处透露出作者的匠心。砚池旁似蛇如龙地虬曲着枯枝残木,扭成一团,像是龙躯,更似龙角。在砚面与砚池结合处,爬伏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壁虎,斑驳的皮纹点缀其身。龙的抽象,虎的巧借,可见作者的巧妙构思,提升了“虎踞龙盘”的艺术内涵。

责任编辑:赵江伟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书画篆刻家宋洋:紫砂壶艺术作品鉴赏
来自时尚界设计大师们的珍珠元素
8848手机市场口碑并不好:设计山寨
曾令澄:等闲看功利 艺海自独行
你听说过暖玉和寒玉吗
过云楼遗珍:折射顾氏四代人的收藏往事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065号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