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三彩瓷器:淡抹也相宜

所属类别: 铜器.瓷器 | 作者: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12-11 10:15:48 
0

   

 

  图片资料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素三彩在陶瓷发展历史上并没有像青花瓷那样风行,如今也并非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常见品,但是其特有的工艺特色,却深受一些藏家推崇。

  素三彩之“素三彩之“

  陶瓷界将“素三彩瓷”定义为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素三彩中的“素三有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另一种则依据古代“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指不含红色的瓷器。

  与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厂制作更趋细致、复杂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这种变化是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总结改进的结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种多样。

  康熙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素三彩制作最繁荣的时代。不仅表现在器物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在器物造型、装饰技法、图案纹样、色彩的变化上都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康熙素三彩在装饰技法上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彩绘工艺上。

  古书记载:“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之素三彩,以黑地为贵。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有琉璃厂老人回忆,真品康熙素三彩大件在民国时期就已罕见,尤其是康熙黑地素三彩,即便是一件残口的大瓶,当时就可值1万大洋,足见其贵重。

  精细的巧工技艺

  素三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一个“细”字。胎体细,制胎原料配制和锤炼的各道工序特别严格。器物做得比较薄,又精巧,但没有任何厚薄不匀或变形的现象,胎体各部分厚薄的处理很和谐完美。为了保证绘瓷艺术的效果,保证胎体表面的细润,坯体晾干以后要施釉,器物里外壁均施,而在要作画的部位(大多数在外壁),将釉层细细地刮掉。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坯体泥料细微颗粒之间多少都有些孔隙,釉的微粒更细,可以将这些孔隙填实,使坯体更加细润。

  康熙素三彩用彩的种类比同时期的五彩少一些,最突出的是不用红彩。如康熙素三彩山石牡丹纹盘,牡丹叶用的是深沉透明的老绿色,大小不同的朵朵牡丹有的繁盛开放,有的刚刚绽开,有的含苞欲放,用墨彩勾画、点蕊,淡黄、淡绿描绘花瓣,酱紫色描绘粗干细枝和硕大山石的背沿部分,全幅画没有红彩。在整体洁净的白盘上,黄绿紫色画出的花纹豪纵爽朗,花蕊纷披,感官上清韵幽逸,苍凉多致。

  高雅的艺术品位

  清朝开国的几个皇帝及其统治集团很注意学习汉人的传统文化,以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网罗大批有学问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从皇帝皇后嫔妃到王公大臣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如顺治、康熙及其以后的雍正、乾隆都能用汉文写字吟诗作画。他们的文化素养影响到人们在生活上喜爱高雅的素三彩瓷器,能够品味到素三彩的平和气氛,享受到它典雅的艺术情趣。一件瓷器花纹太多,太拥挤,用彩太浓太艳太刺激反而降低了艺术的格调。所以康熙素三彩瓷器能取得比较高的艺术成就并不偶然。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到清中晚期走上腐败没落道路以后,素三彩的艺术水平也逐渐败落了。

  康熙素三彩因其典雅端庄、时代感强,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这也导致后世仿制者甚多。收藏爱好者可从胎釉、色彩、造型和款识等多方面具体比较来辨别真伪。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陶瓷收藏委员会主任荆治中表示:“真品在分量上不轻不重,属恰到好处;色调鲜明、细腻匀润,水绿浅淡如湖水色,且釉与胎结合紧密,彩釉润亮。而仿品多为民国时期制造,胎质松软,釉面不够鲜亮,彩似凝厚却无泽,且因年代较短没有彩晕现象,运笔不够自然流畅。”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当今纸上美猴王”高峻岭书画展在郑州展出
财报道| 粮丰价贱,大宗商品市场机会何在?
秋冬季的寒冷、无趣、不时髦,一件斗篷式披肩就完美解决了!
重工打造精致形象,冬季试试妙趣横生的搭配计划!
皮草马甲除了奢华显贵,还能让你很时髦!
我国首座北极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命名“维京龙”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