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最能代表华夏山水画
范宽(北宋) 溪山行旅图(绢本设色)206×1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李霖灿 我想着令我们于浩海烟薮的名绘宝卷中,摘出一幅最能代表华夏山水画之真精神者,我同大家一样,首先推崇这幅范华原的《溪山行旅图》。 ——李霖灿 签名的发现 是8月5日,天气清朗,光线极好,一上午的大半时间都花费在赞赏这幅动人心弦的范宽巨制上,艾瑞慈(Richard Edwards)和顾华山(George Kuwayama)两位画迷且高攀对面箱子顶上作壁上观,真可谓淋漓尽兴。 我自觉有一种新奇的预感,将对这幅巨制有新发现或新收获,于是便手持放大镜,在石隙树缝崖边着意找寻,心想,万一给我在什么地方找到范中立的题款,那不是可以决千古之大疑了么?这希望我自知不大,因为经人摩挲得太多太久了,若有名款,自当早被发现,过远者不计,自董其昌以来,不知有多多少少人都曾像我这样着意寻过,梁清标氏以及《石渠宝笈》的编者,还加上我们编辑《故宫书画录》时的着意搜求,都一无所获,我又岂能得天独厚特邀幸运呢?
这一绺思想刚刚掠过我的心头,忽然眼前一亮,我瞥见右下角那一队驮马行旅的后面,正在阔叶树阴的夹隙中,仿佛有两个字样在闪烁一下。我定了定神,拢近用放大镜一看,“范宽”二字赫然呈现! 我没有敢就声张,但审视再三证明无讹之后,一片无比的喜乐悠然涌上心头,我不知道世间更有何乐,遥想裴文中氏发现周口店猿人头骨时其喜乐当亦同样饱和。画迷书蠹所嗜溺的原是常人所不足道者,一画题名之新发现亦足以自我陶乐既永且恒。因为我景仰这幅巨作由来已久,早岁即疑其当有名款,如今就在目前,既能决我千古之疑,又能因此与范华原平结一段文墨因缘,还怎能抑制住我的满怀喜悦之情?
画之立意 世间之美,大别之分为两类:一是阳刚的美,一是阴柔的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无疑是属于前者一类的。 面对这幅巨制,明眼人一览之下,峰峦凝重,气势浑雄,便会知道范中立是立意在表扬河朔平原上山川之壮美。范华原当是有感于泰山岩岩登绝顶面小天下的意境,所以才写出这幅高昂巍峨的《溪山行旅图》。由这一幅杰作上,我们真是接触到这位伟大画家的全人格,包括他宽宏大度的豁达襟怀,和他对大自然的深切体。
正是因为他的宏阔大度,所以才挣来了范“宽”的名号,正是由于他心胸豁达,所以才能有如本图所表现的浩然襟怀。正是由于他常纵目终南太华之间,所以才能写出这样实感逼人的巨作。这使我们想起了他的千古名句:“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这本是我国绘画理论的中心体系,值得千言万语的详细发挥,但原始要终一以贯之,这幅《溪山行旅图》正是最恰当最具体最完整的精粹诠释。 我常说这幅巨制正站在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的“中”道坐标之上,所以才能干载之下,撼人深刻如此!我想着令我们于浩海烟薮的名绘宝卷中,摘出一幅最能代表华夏山水画之真精神者,我同大家一样,首先推崇这幅范华原的《溪山行旅图》。 画之构图 范华原胸襟浩阔,不取小巧捷便,所以他在《溪山行旅图》上所用的构图方式中峰巍峨,顶天立地,亦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依照构图惯例,画家多把主体置于中央而略偏斜的部位,然后再于弱方以宾体补足以求平衡。范华原不阿众好,卓立一峰,顶天立地,正在画之中央,使人览之神旺,观感为新,真是兵法上的奇中之正,对于表现这种巍峨雄浑的意境,异常合适。
由于主峰卓立中央,加以矾头沉重,所以从构图的观点看,上端分量过大,很不容易安排。范华原的办法是先虚其崖脚,以释其重量,再于下端缀以巨石,以求其平衡。——画史上说他水际好作突兀大石,由构图法上讲求,尚非范华原之真知音,因为那只说到其然,没有说其所以然。 另外一项最为大家欣赏叹服的,我知道要说到那条千尺悬瀑了,这条垂注而下的银瀑,不但界破了青山 山色,而且很巧妙地写出了岩壑幽深的实中之虚,又随风飘扬,带来了高山流水的环珮琴音。
这条千尺下注的瀑水不但使峥嵘厚重的山峰有了刚柔的对比和水分的润泽,它更肩负了一项“气势贯接”的重要任务。这幅巨制从构图上讲,显然是分为上下两截,以巨壑中的山光岚气为界。这项中线划分的款式,易生腰斩的不快感觉,所以范华原才巧为布置:高高悬瀑,燕尾双歧,这是上势下垂的姿态;同时琳宇宫殿晕飞,松杉塔尖上指,这是下势上接的映照,这样两相迎联,全幅的气势就贯注为一了。
驿道由左向右倾斜,不但遥承松杉殿阁之余势,更使中流砥柱之主峰由此得一落脚基点。方向之倾斜,至有学问,若横截平铺,则和主峰直角相交,正面冲突,成构图上之大忌。如今漫斜宏阔,既能上承千钧之重,又复斜攲相交,角度典雅,遂能览之而神怡。 用笔 在这幅画上用笔的主调有了长短两种线条。长线条触目可见,如山石的形廓,树木的枝干。这是画大画最后的一道手续,用浓墨甚至于焦墨在紧要处“提”一下,为的是大画须悬起远观,若不重墨提神,那就站立不起,于这里最要见画家的真实工夫。 范宽对“线条”的运用,有两点最使我们倾倒:一在它的转折, 一在它的深刻。
长线条转折最难,初着笔时当悠然引来,遇山石面角须转折处,当着意宕荡劲道条畅,住笔时当着意收拾含蓄,都是非有真实工力不能踌躇满志的。 这画面上的短线条亦是惊人的,所谓的“有组织”是也,在这里的短线条,就是通常所谓的雨点皴,亦有人叫做芝麻点的。这是范宽的标准皴法,亦是《溪山行旅图》上的基调笔触,山石坡陀,无处不见这种雨点皴法在散布、在组结,最后构成了这幅巨制主要骨干。
这种皴法,线条极短,但若对原画细看,每一笔都还有轻重浓淡,真的是顿挫有效。更难得的是通体“结组有绪”。短线条多了,最容易发生散漫零落的毛病,但在范氏这幅巨制上,你全看不见一点松懈,借用军事家的术语,全都纳入组织,不见一个散兵游勇!不怕雨点如麻,但方向有趋结组有绪,范氏笔绾造化,一气呵成!短线条用到这种境界,亦可谓出神人化了。 来源:美术报
责任编辑:赵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