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书画受追捧
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橄榄轩主。江苏兴化人。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在社会上影响力最大的书画家。他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
郑板桥3岁丧母,由乳母费氏扶养,少时就读于江苏仪征,20岁开始学填词,26岁设塾教学,业余时间研究诗文书画。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年间40岁才中举人,至乾隆元年(1736年)44岁考取进士。他先后当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在十二年的官场生涯中,他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令人痛心的是,他的一些施政措施遭到豪绅的排斥,终于在1753年“扯碎状元袍,脱去乌纱帽”(《道情十首》),去职回乡。他曾刻有一方自喻印章:“难得糊涂”,既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境,又显示出对当时社会极为不满。郑板桥去职时据说只有三条小毛驴,一是他自己乘坐,二是驮他的书籍,三是他仆人乘坐,可谓两袖清风。
竹画魅力十足
官场上的怀才不遇并没有影响郑板桥的艺术创造。在艺术上,郑板桥精书法、擅绘画、能诗词。他的书法别开生面,独具风貌。早年曾刻苦练字,通宵达旦,十分用功,有时还在被窝里用手比划,琢磨历代名人字体。他的妻子曾不满地说:“王羲之有他自己的字体,你也该有自己的字体,何必老是模仿别人?”这一番话使板桥顿开茅塞。此后,他就朝夕研习,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最终创立了“板桥体”,自称为“六分半书”。他的书法糅合真、草、隶、篆各体,以真、隶为主,结体偏形,又多夸张,章法也别致,初看起来确实很“奇怪”,歪歪斜斜,大大小小,非古非今,非隶非楷,但细细欣赏,却能熔真、草、隶、篆于一炉,刚劲潇洒,落拓豪放,独具个性,书家称为“乱石铺街体”。
在绘画上,郑板桥对徐渭的艺术尤为钦佩,曾刻“青藤门下牛马走”一方印。他精于竹、兰,平生最喜爱绘竹、兰、松、石、菊,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借以寄托其坚韧倔强的品格。
郑板桥的绘画擅长水墨,极少设色。创作方法上主张“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论。他笔下的竹最具魅力,看上去较细瘦,但瘦而不弱,坚韧挺拔,极富弹性。郑板桥的印章同样别具一格,蕴意深刻,他的印章大多出于高西园、沈凡民之手。
书画真迹较少
郑板桥早年多以书画慰劳一般平民,民间流传了不少其真迹,但经过多次战乱,时至今日已所剩无几。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各大博物馆注重收购流传在民间的郑板桥作品。
上世纪90年代国内艺术拍卖兴起后,郑板桥的作品偶尔在海内外拍卖场上亮相。1990年他的《竹石图》、《行书》在纽约拍坛上分别拍至5.5万美元和1.4万美元;同年他的《竹石图》在纽约市场上创下了11万美元的好成绩;1995年他的《竹石图》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被一买家以55万元竞得,同年他的《竹石图》在香港佳士得创下73万港元的佳绩。
近两年,郑板桥作品很少在市场上露面,2001年他的《手书五经》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获价550万元,创当时郑氏书作的最高价。2002年他的《七贤图》和《竹石兰蕙图》分别被中贸圣佳和北京嘉德拍至132万元和297万元。2011年其《竹石图》在北京翰海获价3795万元,在同场拍卖会上,他的《行书满江红》以805万元成交,轰动拍坛。同年,上海文物商店旧藏——郑板桥1756年作《竹石兰蕙图》立轴在北京匡时受到热烈追捧,最后被一买家以4600万元收入囊中,创下郑板桥作品价格新高。
责任编辑:赵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