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熙:流派印的新实践
曾熙,别署知行,斋号东江草堂,1987年生于湖南郴州,毕业于郑州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印社理事,河南省青年书协理事。
作品荣获:
河南省第四届篆刻展最高奖;首届西峡颂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湖南篆刻艺术展最高奖;“官塘杯”中华朱方全国篆刻大赛优秀奖;“乐平古戏台”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纪念傅抱石110周年”全国篆刻大赛优秀奖;“墨舞中原”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第三届“希望·圆梦”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
第二届“会师杯”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 ;“墨舞神州”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首届“百泉春寿酒杯”书法大赛三等奖。
作品入展:
西泠印社“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诗书画印大展篆刻;西泠印社“百年西泠、乐石吉金”篆刻大展;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大展;首届云峰奖全国书法大展;全国第七届新人展;首届“陶渊明奖” 全国书法篆刻大展;首届“沈延毅奖” 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第四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河南省第五届篆刻大赛;第二届“黄庭坚奖”全国书法大赛;首届“芙蓉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首届“万印楼奖”国际篆刻大赛;“爱国、和谐”朵云轩杯首届全国青年篆刻展;首届“容庚奖”全国书法大展;首届“岭南白沙奖”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中国字 世界情”古文字书法展;“海纳百川 晒墨宝杯”国际书法篆刻大赛;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
曾熙是湖南人,高中毕业以后,为学书法、篆刻,就千里迢迢跑到了郑州。娄红卫、谷松章等河南书法篆刻界的中坚力量都是他的授业老师,焦新帅、郑超、胡九灵等河南书法篆刻圈里有代表性的新秀都是他的师兄弟。从踏上艺术之路到现在已经过去10年了,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他自己的生活和追求面临过各种挣扎,但他从未改变过初衷,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原这块富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土地上让自己茁壮成长。
跟别的师兄弟走的路子不太一样,曾熙初学的是陈巨来的印章,后来学习王福庵的的篆书和印章,在此基础上还涉猎汉印玉印。
陈巨来和王福庵都是清末民初书坛的大家,二人都是明清流派印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个南方人,或许是骨子里所带有的那种文化品位,让他对秀美、干净一派的工稳印风格异常着迷,而陈巨来的印章就是这种风格,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就以陈巨来的作品风格为追求目标。陈巨来刻的圆朱文,无论是用刀还是结字上,都为人称道,但他的印章以平直线条为主,所以不太适宜刻多字印。人要成长,吸收不同营养是必需的,而同属工稳一派,王福庵的印章风格就稍有不同,他的印章就比较适应刻多字印,且比陈巨来的印章显得书写性更强一些,因此曾熙在研习陈巨来之后又在王福庵作品方面着力不少。曾熙说,在学习王福庵过程中,结合自己篆书的书写,夹杂融合其他人的篆书,最后的路子就可以进行自己的开拓。
传世大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精神风貌,但是到实践中想把细节的差异找出来,并且能够把他们的独特风格吸收过来,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功力,还要培育出来对艺术鉴赏的敏锐度。曾熙自己也是经过多次摸索才发现其中的奥秘所在和美妙之处。他之前在刻陈巨来印章的过程中,发现陈巨来的作品非常精美,其工艺化方面可以说是精益求精,犹如一把尺子把线条一条条打出来,而学习王福庵,则是把书写的东西渐渐渗入其中,其本身也有汉印元素。所以在学习王福庵白文印过程中,也要涉猎融入汉玉印的东西。他说:“王福庵印章流行于江浙南方地区,白文印主要以切刀为主,我在学习印章的过程中,没有学到过切刀,所以尝试用玉印的感觉来刻制白文印。”关于这点,曾熙对谷松章老师一直提倡的印宗秦汉也有了别样的感触。“无论你从事工稳印、鸟虫印,还是别的,最终的根源是在秦汉印之中,秦汉印有许多可待挖掘的最原始的元素,在我们刻印时,想要突出一个点的话(包括章法、字法、用刀等),都可在秦汉印中找到。”虽然曾熙主攻的是明清流派印,但当他把触角伸远一点,通过一点点的尝试,一点点的积累,他作品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拓展。
这些年,年青一代的书法篆刻家能够跳出来,基本上也都是得益于中书协组织的各种展览,但在工印的投稿作品当中,多以满白文和细朱文为主。东西很好,但风格过于接近,很容易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如果添加一些玉印的味道在其中,就会有一些变化,能够产生新鲜感。曾熙把自己的这些观点体现在了投稿所创作的作品中,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大家的评价也比较高,他也因此多次入展,甚至获奖。这更加坚定了他要走创新之路的信念。他说自己希望能够从玉印这块打开一个口子,成为自己一个独立的东西。他说,“刻工稳印必须有自己独树一帜的东西”。
当然,刻印并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简简单单把字刻在石头上或是材质上。曾熙认为真正的篆刻讲的是通过文字的布局,使文字通过刀的艺术手法漂亮地展现在宣纸之上。在刻印的过程中,圆朱满白的布局,最难在于字法的布局,一方出彩的圆朱文,若想刻出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一定得有奇侧对比的感觉。而这就涉及书印同源、书印同修的问题。早期的时候,他在娄红卫老师的指导下,篆隶楷行草都有涉猎,后来把精力放在了篆书上。这些年,他把大把的时间又集中在了学习王福庵篆书上。清代文人篆书是一个高峰,王福庵印章好,篆书也好,相对同时代的书家而言他的篆书的流美、娟秀感更强,书印结合对曾熙的篆刻很有帮助。刻印人不学习篆书,印章是永远出不来的。曾熙说:“所谓印从书出,篆书一定得写好,还要有自己的篆书系统。篆刻就是在石头上以另一种形式表现篆书。篆书好了,篆刻也差不到哪儿去。”
一路走来,辛苦自不待言,但曾熙觉得篆刻让他感到快乐,特别是在设计印稿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阻力,当解决困难的那一瞬间是最开心的,“就像解一道数学题,得到答案的一刹那,就是开心的”。而且在刻制作品的过程中,篆刻将最终效果呈现在宣纸上,表现出的艺术美感非常美好。在当下的大环境下,艺术品的销路并不好,而他从事的又是一个小众艺术门类,但就是靠着自己的手艺和努力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并以此为生,来养家糊口,工作和志趣完美结合,让曾熙觉得自己的付出还是很值得的。
责任编辑:王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