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信贷监管被指存瑕疵
今年4月份以来,河北省保定市发生多起民营粮食购销企业涉嫌骗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称“农发行”)贷款事件,涉及金额约16.7亿元,或将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业内人士指出,骗取贷款是民营粮食购销行业的“潜规则”。农发行在企业资质审核、信用评价、资金审批和监管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部分民营粮食购销企业利用银行制度漏洞获取“信用贷款”后,将资金投向房地产、期货等行业。今年以来,出现了部分粮食企业出现亏损后拒绝偿还贷款的情况,给国家专项支农资金带来了较大风险。
虚构粮食购销合同骗取贷款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接到群众报料称,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通过制作虚假粮食购销合同从农发行徐水区支行获取“信用贷款”后,违规在粮库用地上开发房地产,且拒绝偿还银行贷款。
据悉,近年来,作为农发行总行的“黄金客户”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不断扩大粮食收储规模,先后成立唐县润恒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和中恒泰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
“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的领导提供了大量居民身份证信息,并告知当日粮食购销总数量,该公司会计则按照这些材料编造假的过磅单和对应的收购发票。票据中,客户名称和交粮数量等内容都是假的。”知情人赵某透露,“该公司领导对造假的原始材料十分谨慎,编好票据后就让财务会计将其撕碎销毁。”
记者通过多个渠道获取了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部分未销毁的粮食交易单据,并进行了追踪调查。其中,一份单据显示,保定市徐水区仁里村村民张洪曾于2015年6月15日向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销售小麦1564公斤,单价2.34元/公斤。但记者到张洪家核实时,张洪告诉记者,“我没有到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卖过粮食,我都是卖给村里的粮贩子。”
中恒泰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在国税系统的纳税单据上显示,徐水区大因镇于迪城村村民于广林曾于2015年12月10日销售粮食3708公斤,单价1.6元/公斤。但于广林的父亲于安柱告诉记者,“他常年在外跑运输生意,很少回家。2014年,家里的地都承包给了同村村民。我们家已经不种地,更没有到中恒泰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卖过粮食。”
记者在中恒泰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看到,其在粮库用地上以“职工公寓”名义建起了数栋住宅楼。据群众介绍,2015年,该公司就开始对外销售商品房。但由于该项目五证不全,在工业用地上开发房地产,已被政府叫停。
记者从农发行保定分行了解到,今年4月初,该行工作人员对到期贷款进行清查时发现,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徐水双隆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安新金谷仓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唐县润恒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无法及时偿还贷款,涉及金额约16.7亿元。银行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请保定市政府协助调查。
企业恶意逃避债务
政府协助追缴欠款
接到农发行保定分行反映的情况后,保定市政府成立了由公安、金融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对此事展开调查。保定市政府正全力协助银行追回贷款,避免国家资金遭受重大损失。目前,公安机关已对四家企业进行立案侦查,四家企业负责人和部分会计已被逮捕,案件正在调查中。
据徐水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和徐水双隆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是农发行总行的“黄金客户”,企业经营规模较大,在徐水没有不良征信记录。在接到农发行协助调查的请求后,政府多次对两家企业负责人张志信和刘二田进行约谈。
然而,在约谈后,两家企业仍未及时还清到期贷款。其中,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涉及金额高达9亿多元。徐水区政府调查发现,今年以来,张志信已将其他商业银行、个人、企业的欠款如数还清,唯独不偿还农发行的贷款。
徐水区政府通过调查还发现,张志信未将贷款用于粮食购销,而是把贷款用于开发房地产。张志信擅自改变政府批复的建设职工公寓的规划,在工业用地上违法建设商品房并对外公开销售,政府已将这一违法项目查封。
鉴于国家专项支农资金可能面临重大损失,保定市公安局和徐水区公安局迅速介入调查。今年6月,公安机关以涉嫌挪用国家专项资金、骗取贷款罪对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和徐水双隆粮食贸易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进行了立案调查。
徐水区公安机关对张志信的资金往来调查时发现,张志信拥有个人银行卡1000多张。目前,区政府正加快核查涉案企业的资金流向,协助银行清算企业资产,加大依法追缴欠款力度。同时,盘活企业固定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收购,将收购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以挽回损失。
完善审批制度
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监控
业内人士指出,骗取贷款在民营粮食购销行业频发,究其原因还是贷款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存在问题。
记者从农发行保定分行了解到,该行向粮食购销企业发放的贷款只能用于粮食收购。粮食属于特殊行业,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粮食需要大量资金,民营粮食购销企业在将现有资产抵押给银行后,银行还针对民营粮食购销企业推出了“信用贷款”政策——根据民营粮食购销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实际购销量发放贷款。
业内人士指出,农发行对民营粮食购销企业实行“信用贷款”政策,规定民营粮食购销企业凭借“个人信用”即可获得农发行的贷款,而无须其他抵押和第三方担保。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粮食市场平稳流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粮农利益。
但这项政策也衍生出了一些问题,部分民营粮食购销企业在获得一定利润后不满足于现状,私自改变资金用途,以获取高额利润。有的企业利用贷款扩建粮库;有的企业利用贷款从事期货等风险投资;有的企业利用贷款经营房地产、小额信贷等。
农发行保定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信用贷款”额度在3亿元以内,由农发行保定分行和县支行审批,农发行河北分行核批。“信用贷款”额度超过3亿元,由农发行总行核批。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安新金谷仓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唐县润恒粮油贸易有限公司都是总行的“黄金客户”,贷款额度较高,须经农发行总行核批。但上述粮食购销企业拥有广泛的客户,他们在交易时,经常使用个人银行卡结算,增加了银行的监管难度。
业内人士表示,民营粮食购销企业获取“信用贷款”的具体流程是,企业将自己签订的粮食购销合同报送至当地农发行,经当地农发行审核通过后,再依据企业的信用等级即可获得贷款。
“在这一过程中,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政策监管,主要监督企业是否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保护农民利益不被侵害。而发放贷款的农发行负责信贷监管,主要对下发的粮食信贷资金进行审核监督。”知情人士李某说,骗贷问题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农发行信贷监管出现了问题。
据知情人士陈某透露,在徐水,张志信涉案9.8亿元,刘二田涉案2.4亿元。张志信涉案的9.8亿元是多年累计下来的,欠款还不上以后,银行才发现问题。农发行有着严格的贷款审批程序,但企业却能畅通无阻拿到贷款,这说明贷款的审批和监管出了问题。而贷款的审批和监管涉及徐水区农发行、保定市农发行、河北省农发行以及地方政府等多个环节。
记者从徐水区政府了解到,目前,张志信和刘二田已办理保外就医,目前正在北京接受治疗。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此案案情重大,办理保外就医可能涉嫌地方保护,应建立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联合办案机制,督促公安机关尽早破案,严查案件背后涉嫌的渎职和贪腐行为。
受访人士还认为,农发行应完善贷款审批、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的监控。
责任编辑:赵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