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 《我在故宫修文物》新书上市

所属类别: 业界资讯 | 作者: | 来源:  |  2017-01-11 09:50:05 
0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4日讯(记者 成琪)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创下了年度奇迹,大电影日前登临各大院线后收获如潮好评。在观众对影片热议之际,12月23日,电影同名新书在北京发布,该书主编、纪录片导演萧寒,作者绿妖亲临现场。萧寒说,快和慢、张和弛本来是相对的,愿这本书能够建构一种“快、慢”的和谐,“张、驰”的有道,“希望每一个打开这本书的人,都能在这里寻找到心底的一点点平静。”

 

新书发布会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新书发布会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借新书让工匠精神再传播

谈到出书的初衷,新经典文化的图书策划人杨晓燕表示,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感动了她,她觉得值得有一本书让这些师傅的精神再传播。然而,影像表达和文字表达大为不同,如何实现这一高难度跨越?杨晓燕斟酌再三,约请到她认为最合适的作者绿妖以及诗人摄影师严明。

绿妖是时下最好的非虚构作家之一,文字朴素有力。她对台湾农民的访谈录《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在年度好书里多次上榜。

 

《我在故宫修文物》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我在故宫修文物》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为了这本《我在故宫修文物》,绿妖深入故宫和师傅们面对面深入访谈,观察他们的修复工作和日常生活。

她采访了12位师傅,其中9位老师傅,3位年轻师傅。9位老师傅无一例外是从十八九岁就进入了宫里。这些师傅初入宫时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但经过他们师傅的熏陶渐染,他们的性子逐渐被磨平,心也静了下来。“淡然,专注,不焦灼,这是最打动我的。”绿妖告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

诗人摄影师严明看了三集纪录片后就慨然应允前来拍照。他说,能在故宫“拍文物”是幸运的,也满心震撼。“国宝俯仰皆是,人物真实可感。文物总是在时间里越发显露出它们的意义,修复技师们正是用时间使自己的人生完整。他们坐得住、给得起,如此一生……像一个景观、像一个仪式。”严明说。

“一辈子只干一件事,这太牛了”

此书是和电影同步上市的。纪录片侧重于文物修复的日常,同名图书则侧重于“修文物的人”。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采访中,透过工匠们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回忆,让绿妖觉得,他们的骄傲并不来自炫耀自己修过多少国之瑰宝,而来自更真实的器物,更具体的手感:这件文物我修过,我对得起它,我放心。

是什么让大家为这部纪录片“燃”了起来?《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导演萧寒琢磨着,这个问题或许可以用木心先生那首诗《从前慢》来回答。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儿,这太牛了!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萧寒说,“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可能做不到,三年跳两次槽,一年跳三次槽。这就是为什么年轻观众会被这部纪录片击中,那种耐下心来,不急不躁去做一件事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

正如故宫文物修复专家屈峰所说,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

“很多人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把文物修好了,所以有价值,其实不见得这么简单。在修文物的过程中,他在跟它交流,他对它有体悟,他已经把自己融到了里头。”屈峰说。

责任编辑:赵江伟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书画篆刻家宋洋:紫砂壶艺术作品鉴赏
来自时尚界设计大师们的珍珠元素
8848手机市场口碑并不好:设计山寨
曾令澄:等闲看功利 艺海自独行
你听说过暖玉和寒玉吗
过云楼遗珍:折射顾氏四代人的收藏往事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065号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