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文献展6年后再回归“消化系统”最吸引眼球

所属类别: 业界资讯 | 作者: | 来源:  |  2016-12-26 09:54:34 
0

费尔南多·卡斯蒂略《兵马俑》

 

费尔南多·卡斯蒂略《兵马俑》

 

今日文献展6年后再回归“消化系统”最吸引眼球

 

 

今日文献展6年后再回归“消化系统”最吸引眼球

 

 

今日文献展6年后再回归“消化系统”最吸引眼球

 

 

今日文献展6年后再回归“消化系统”最吸引眼球

 

时隔6年,今日文献展再度回归。昨天,“另一种选择——今日文献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本届展览邀请了50位(组)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参展,展出作品包括装置、影像、雕塑、绘画等多个门类,为京城年底最大的一个学术展览。问及本届文献展的选件标准,联合策展人之一赫拉尔多·莫斯克拉毫不犹豫地回答,“首先是作品好”。在他看来,“好的艺术作品应该超越纯艺术,指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3月5日。

京华时报记者 易小燕

关于展览

一场并非文献的“文献展”

早在张子康担任今日美术馆馆长期间,三年一届的“今日文献展”曾连续举办过两届。“分别是2007年与2010年,第三届的筹备工作在2012年已经开始了,但因这一年年底张馆长卸任,该项目也被搁浅了”,今日美术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直到高鹏馆长上任,才重新考虑将这个学术展办起来”。高鹏也表示,“今日文献展”会继续推广下去。

前两届“今日文献展”总策展人均为黄笃,本届由黄笃与国际知名策展人赫拉尔多·莫斯克拉联合策展。尽管名为“文献展”,但并非如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一样展览文献,而是呈现实打实的艺术作品。黄笃透露,最初起这个名字,只是想在标识其学术定位的同时,避开那些年泛滥的“双年展”“三年展”,“把艺术品当成是一种"视觉文献",以突出展览具有研究性的价值取向”。

本次展览邀请了50位(组)家,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墨西哥、西班牙、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韩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作品包括装置、影像、雕塑、绘画等多个门类,布展由“混合生长”“癫狂的空间”“话语现场”及“个体叙事与微观生命”四个方向展开,“作品非常多,但我们尽量避免杂乱,尽量营造一个思考的环境,让观众能够面对作品时有所感悟和体会”,今日美术馆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主题阐述

展览作品聚焦“金砖国家”

相比其他大型双年展来说,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次展览中没有出现英、美等发达国家艺术家的身影。“因为我们聚焦的是"金砖国家",但是赫拉尔多·莫斯克拉也表示,在挑选艺术家的时候,并未局限在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这四个金砖国家,“我们希望以最为突出的几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代表,由此辐射到全球化版图”。

本届展览的中文主题为“另一种选择”,“实际上是对法文主题"BRIC-à-brac"的进一步诠释,而"BRIC"恰好与"金砖四国"的缩写相同”。在赫拉尔多·莫斯克拉看来,以“金砖四国”为突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其各自特有的地缘文化特征,而这一独特地带的艺术家,在当代艺术领域所呈现出的各自复杂多元的生长路径,为全球多元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粉丝,谈及中、外艺术家的异同,赫拉尔多·莫斯克拉表示,“目前,全球各个地域的艺术家在媒介选择上,已经没什么太大差别,都在通过选择各自媒介,提纯一种全世界的观众能读懂的艺术语言”。说到具体差异的话,“每一个艺术家的原生语境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表达倾向也会有所差异”,赫拉尔多·莫斯克拉认为,这也是举办“今日文献展”的意义所在。

聚焦作品

威姆·德沃尔《消化系统5号》

展览现场最受关注也充满争议的无疑是《消化系统5号》,这是来自比利时艺术家威姆·德沃尔的作品。艺术家借用高科技,对身体系统进行了抽象整合。“模拟了人体消化系统的各种功能,一旦放入食物,就会在设备的控制下,通过各个"器官"的消化和吸收,最后出现的是排泄物”。在赫拉尔多·莫斯克拉看来,该作品有点反讽的意思,“放入的是营养物质,而最后剩下的是大便”。开幕现场,艺术家放入了西红柿、香蕉、蔬菜等食物,不一会儿,出来的就是排泄物了。据了解,这台“消化系统”不仅造价昂贵,而且在展览期间,每天需要有专门的工程师来维护,耗费不小。

马斯科·拉米雷斯·埃雷《城市肖像》

马斯科·拉米雷斯·埃雷来自墨西哥,他的《城市肖像》是此前一个个展中的作品。“为了创作这件作品,我跑遍了硅谷的15座城市”,马斯科说。作品用综合材料呈现了三层内涵:首先,艺术家标识出了在美国硅谷地区的十座城市的每一个城市真实的地理地图;在这地理地图之上,艺术家运用从网络上搜集到的数据以及铝合金这种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材料(这是硅谷最发达、先进的高科技产业的常用材料)组建了一幅幅高科技地图;最后,艺术家利用人口统计学数据以及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木材隐喻性地并置了硅谷这十座城市的族群分布图。马斯科在作品中采用了木料,“不同的地方用了不同的木料”,在他看来,木材是一种有温度的材料。

费尔南多·卡斯蒂略

《兵马俑》

费尔南多·卡斯蒂略是一位西班牙艺术家。尽管形象是我们熟知的兵马俑,但卡斯蒂略并未去过秦始皇陵,“很想去,遗憾还没有来得及”。他透露,第一次见到真正兵马俑是在马德里,“当时是中国的文物在那儿展出”。为了这次展览,卡斯蒂略从玩具工业的视角出发,在景德镇制作以陶瓷为载体的作品,烧制一百个陶瓷的兵马俑,在展览现场布置成新的景象。粗略一看,以为是秦岭兵马俑的“迷你版本”,而实际上,骑在马上的兵已经被艺术家换成了“防暴警察”。

苏新平《灰色》系列

苏新平带来的是绘画作品,他的《灰色》系列是从自我内心出发创作的,彰显自然和质朴的形式,以摆脱既定的创作方式和语言逻辑。“《灰色》系列以风景作为题材是想剥离艺术语言中不需要的一些因素,避免陷入到具体问题之中,在模糊和不确定的形象中释放内心的状态”。苏新平告诉记者,由于没有预设每一笔下去都是一种冒险,因此,他的绘画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以至于完成的作品超出预期。

责任编辑:赵江伟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曾令澄:等闲看功利 艺海自独行
你听说过暖玉和寒玉吗
过云楼遗珍:折射顾氏四代人的收藏往事
谷歌母公司旗下Waymo展示无人驾驶旅行车
周末改装车集锦第352期 碳纤维宾利领衔
荧幕上得“皇阿玛“ 生活中的书法艺术家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065号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