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的方向性错误
一直以来人们对玉器的新老真伪,都是从表面的现象上、从感觉上进行判断,仍然依靠传统的辨伪理论进行鉴定。在当前采用高新技术手段伪造的赝品,用传统落后的经验,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应对,但从总体上看,传统辨伪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越来越低。
为什么说传统的经验感觉鉴定,可信度不高,不适宜当前的辨伪需要呢?其实问题很简单,那就是传统辨伪,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真正地研究和认识真品的特征标准和证据。也就是说只是从经验感觉上,而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真品。例如:为什么真品的工艺纹饰特征与赝品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原始设备工具磨制的玉器,与现代设备工具所伪造的赝品在工艺效果上有区别,这些差别在哪里?它们各自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在这些问题上,传统的辨伪都无法说清楚。只是认为真的纹饰线条流畅,赝品的纹饰线条缺乏流畅感,真品有神韵,赝品呆板等等。用形容词来代替理论上的不足。
另外,玉器为什么经几百年、几千年地下埋藏、演化所形成的腐蚀受沁,与现代赝品采用短期强化伪造所表现的特征有区别?它们各自形成的原理以及表现特征不一样到底在哪里?在鉴定上我们不能从表面的现象和感觉上识别。而是要科学地认识,真假受沁具体在颜色上、结构上、硬度变化等方面,进行对比到底有什么不同。
首先需要研究和认识真品演化的基本过程和原理,虽然通过表面的对比从感觉上十分相似,但是如果我们仔细从微观上考查,便能够找到真伪结构方面的很多差别,而种种差别就是客观科学的证据。由于新老真伪玉器在材料、工艺、腐蚀受沁、造型、艺术效果,几大方面的真伪对比都不一样。
每一项表现特征的不一样,都能找到上百项证据。例如:新老玉器的直孔、圆孔、方孔、象鼻孔、对钻孔、大孔、小孔、喇叭口孔等等,新老真伪的每种孔都存在着几十条有关磨制加工,和老化受沁等方面的证据。
如果我们不从工艺技术的成型和原理上,认识和掌握真品的标准和证据。而只从表面的经验感觉上对孔进行对比,试想这种感觉能够区别出来吗?能可信吗?同时又怎么可能做到科学和客观的举证呢。
我们说认定一个罪犯是要有很多证据的,是好人还是罪犯不是凭感觉和经验认定,而是要凭证据,玉器的辨伪也是一样。必须讲证据,要说清楚讲明白。这是我们鉴定玉器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
这种科学的辨伪不单单局限于玉器,它也适用于对瓷器、铜器、金银器及各种古玩杂项的辨伪和鉴定。例如:真伪铜器的材料和铸造工艺,一定存在着差别证据,真伪铜器的老化氧化特征也有证据。瓷器的绘画风格和功底,以及瓷釉的微老化失亮,新老色料的差别等等。竹木牙角的老化色,与人工染色所出现的色差和脱色现象。
当我们科学地掌握了这些真品的特征标准以后通过对比都能找到证据,并进行解读。目前,我国在文物修复技术上,采用了大量的科技方式。但在鉴定问题上再不与时俱进,我们将负于这个时代。
责任编辑:赵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