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国画是个大字眼
文/钟德(北京)
何以复兴,就是衰落后再兴盛起来,多指民族与文艺。近年来,上至国家层面下至社会各方力量都积极在做这件事情,那就是复兴我们的中国画,由此可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种有关于中国画的展览或者研讨会频繁,或是某种课题和方案问世,对民族文化艺术复兴提出了新的理念、概念、思路与主张,形成了一股热潮。
复兴当属正能量,但是这股热量能保持多久呢,对此我们感到多多少少的思虑。从当前屡见的大字眼来审视:近百年来,中国进入了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的快车道。在这个历程中,我们自己的传统逐渐缺失,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化精神逐步弱化,以至于今天形成了文化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局面,民族文化与艺术面临严峻危机,民族文化的复兴迫在眉睫。
艺术是感情的产物,人类没有感情自然也就没有艺术。当下的中国画存在诸多版本呈现,好比:去中国美术馆看到的中国画是一种版本,去美院美协画院看是一种版本,去琉璃厂看是一种版本,去798艺术区看又将是另外一种版本。当前存在着如此多版本的中国画,源自于公众对“中国画”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以及作品呈现出何种视觉效应来把握。在创作方法上,以古开今是一条路,中西融合又是一条路,用探索、试验的方法探索水墨,也应该得到包容。之中涉及到讨论的问题不管是宏观的,不管是具体从一个地区,某一画家,还是从历史上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现象入手的,都应从大局上来观照,并非谁的中国画是正版,谁的是盗版的,毕竟都是该群体中存在的一分子。
中国画的复兴是个大字眼。说不好或理不清,就易空洞。
史观决定立场,每个人都在社会历史因果链条中打转。过去的一百多年尽管中国画创作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弯路,但是在这种“迷途”之境遇下促使许多画家更深刻地思考中国画的本质精神和文化性等问题,并密切关注其发展趋势。可以说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就像做拼图游戏,那些零散的构件就是史料,而美术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对这些丰富多彩、混杂重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及不断增加的构件反复进行鉴别、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再按照自己的认知、经验和逻辑把它们拼装在一起,构成一部中国画史。
艺术评论家孙克先生指出:“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更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看到的百年中国画艺术就是在不断变化中走了过来,虽然不断有人抱怨中国画变化缓慢,赶不上西方激变的频率,但是,中国画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在变,只要回顾一下50年前或100年前,就可以看到它的变化之巨大了。中国画还要不断地变化下去,说不定还会回到几百年前的老样子去,也未可知。”
“复兴”一论,值不值得一提,当然值得!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频频所提及的复兴之事,其源自衰落,那么如何兴起呢。
画家张仃先生说得很透彻:“只有画家的危机,没有画种的危机。”由此可见,画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否经得起考量,归根到底的是作品的危机!艺术作品固有个性存在与求异思维变化的特性,如果说当下那些所谓的“中国画”,千篇一律的作品仍被展了再展,毫无新意可言,不断重复的开幕式讲话稿已成了陈词滥调,那么,再往下再谈及我们伟大的传统、笔墨、写意,何用之有?
中国画在今天意味着什么?我们回望近年来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其中既充满了变革,又有许多异化,这是当代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艺术中的折射。如果我们每次办展总是举着“复兴大旗”的话,那么的确难免令人听多了也疲惫,甚至有喊“口号”运动式的嫌疑。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画在每一时期的发展都有其生命力,或许只要有人画,它就必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