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开放洞窟内拍摄?这个黑锅我们不背
10月10日,一个名为“百名摄影师走进莫高窟摄影创作活动”在敦煌莫高窟启幕,一向神秘且保守的莫高窟首次开放了5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供中外百名摄影师进行实景拍摄与艺术创作,不仅如此,敦煌研究院还开放莫高窟南区石窟群外景、北区石窟群外景、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及莫高窟周边环境等以供拍摄。就是这样一条在平常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新闻通稿中,“公然对抗”不允许在洞窟内拍照的规定,一时间引发了公众的关注,给1650岁的莫高窟送上了一个“意外的生日礼物”。
百名摄影师走进莫高窟摄影创作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在网络大军的讨论之后,还出现了疑似敦煌研究院院长王东旭对于此事件的回应。
以下摘自网络:王旭东解释说,长期以来不允许游客进窟拍照,是因为之前认识水平有限,认为闪光灯会对壁画颜料等产生伤害,但经多年监测研究发现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现在仍要坚持这一规定,是因为莫高窟洞窟非常狭小,如果每人都去拍照,忽略了讲解环节便是走马观花的“到此一游”,是对文化的不尊重。
摄影家在洞窟内进行拍摄
雅昌艺术网记者在9月份刚刚去到过莫高窟,虽然是借助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东风,跟随贵宾团进入洞窟内参观,依然感受到莫高窟对于“洞窟内不允许拍照”的严格规定,且在过去长久的旅游宣传中,“闪光灯会损坏壁画”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大家也一致严格遵守这一规定。
但就是这样,莫高窟竟然一反常态的“开放洞窟拍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开放莫高窟内摄影?误读!
“这的确是我发起的一个活动,在甘肃省文联换届选举以后,我当选为甘肃省摄影家协会的主席,根据甘肃省文联的要求,其中有一个关于一带一路创作的任务,那么敦煌是一带一路工程的重要起点,也是一个枢纽,莫高窟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但是很多摄影师在过去都很迷茫,都想要拍摄关于莫高窟的作品,但是过去只能在栏杆外拍摄,因为相机是永远带不进来的,我们想让摄影师能够到洞窟内进行拍摄。当时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甘肃省文联以及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等领导的支持,联合承办了这个“丝路敦煌百名摄影家走进莫高窟”的活动。”在得知我们的采访意图时,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吴建回应到。
摄影家在洞窟内进行拍摄
当然,对于这首次的洞窟开放摄影,对于摄影师的吸引是巨大的,最初的报名数量远远超过了百名,吴建表示在摄影师之外,也邀请了国内外的专家到敦煌,结合每位专家的研究成果举办展览,把摄影创作和文化理念相结合。
“每名摄影师在进窟前已经签订了保护协议,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准则,非但不能使用闪光灯,也不能再洞窟内里随便移动灯光设备,灯光是我们在摄影师进窟前就已经调好的,包括色温等等都是提前设定好的。所以对于新闻里所说的使用闪光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我们在窟内都有明显的标志。”吴建进一步说到。
摄影家在洞窟内进行拍摄
而其实即使在敦煌研究院日常的数字化采集的过程中,对于光源都有严格的要求。“我们在现场采集的过程中无论从设备、光源都采取相当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和文物接触,倾斜地去采集,用一些冷光源,保证我们可以一次性的完成采集,而不是反复的去采集这样珍贵的文物。再来说闪光灯,目前莫高窟内拍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反射式的一种光线,很柔和几乎没有什么强度,也不是直接照射在地面上,是通过技术反射上的,这是我们获得国家专利保护的技术,不会影响壁画及雕塑。”吴建透露到。
对于媒体所关注的这个活动是否会成为一个常规性的大众活动,吴建也表示,因为目前莫高窟尚不能做到大众拍摄的保护程度,第二是游客本身比较复杂,个人信息没有采集明确,最重要的是还涉及到莫高窟版权的保护,所以这个活动还是针对职业摄影师和少部分摄影爱好者,严格按照在洞窟内的安排,用自己的相机和角度去创作,并且是在经过敦煌研究院的授权之后,所拍摄的作品都能用于本次活动的展览和评奖,不能做其他用途。
即便是面对了媒体的误读和质疑,吴建表示首届的百名摄影师走进莫高窟的活动如果在将来有合适的条件,还会有这方面的打算。
工作人员在敦煌莫高窟407号窟内进行拍摄采集工作
“敦煌莫高窟数字化采集工作将近二十年了,尤其是这十年发展非常迅速,我们现在是完全研发了一整套关于文物数字化的流程和计划,在接下来也会申报国家行业标准项目,辐射到全国各地的其他石窟等遗产单位。”吴建介绍到敦煌莫高窟数字化采集的发展。目前对于莫高窟的工作主要是归类,做了120个数字化的工作,抢救性和预防性相结合。“运用幻维自适应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将莫高窟彩塑三维数字化,最终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制彩塑作品。重建的模型误差小,色彩还原度高。”吴建说。
吴建也坦言,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工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作为脆弱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在狭窄的不规则的洞窟内,尤其是一些有高度、深度的洞窟内采集非常困难,特别是雕塑范围内的文物形象的采集,大部分的雕塑作品没有空间,采集相当困难,这中间确确实实走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尤其是在观念更新的方面。
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在洞窟内工作
“以前我们从文物保护的观念上来讲,一个是文物的乱采集、乱利用,这个概念我们首先已经打破了;另外一个是过去在采集的过程中重视艺术层面的东西,比如从艺术的层面怎么能还原到美术载体的本身,这非常重要重要,但是没有技术手段是一种基础,对于莫高窟数字化采集来讲,技术永远是一个达成最终艺术目的的重要手段,加之艺术和文化的眼光相结合,一定要把这些观念相融合。”吴建说到。
因为太过珍贵,使得我们一直在小心翼翼的守护莫高窟,而今,莫高窟的数字化采集也已经走过20年了,加之互联网的作用,一些洞窟内的高清大图已经可以在网络上浏览,这就是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所做的工作。
“闪光灯问题”之外,如何保护莫高窟壁画?
10月18日,艺术与技术-中国古代壁画保护、研究与制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古代壁画修复保护等学者齐聚一堂,其中敦煌研究院研究院汪万福的到来,再次让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保护在继“闪光灯问题”之后成为关注的重点。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人员对莫高窟98窟内的病害壁画进行修复(拍摄:陈斌)
究竟如何保护莫高窟壁画?哪些问题是对壁画最为破坏的?
“我们按照2015年中国古迹保护准则,一类是石窟壁画,其中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第二类是寺庙壁画,比如西藏诸多寺庙的壁画;第三种是墓葬壁画。总体上古代壁画是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一部分,再加之年代久远,一些保护材料和环境都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敦煌研究院研究院汪万福说到。
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在修复壁画工作现场(拍摄:陈斌)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保护最早开始于1956年,在莫高窟内进行敦煌壁画保护的实验工作。1962年在胡继高先生的帮助下,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段文杰先生在莫高窟又进行了一些壁画保护的实验,这项工作也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莫高窟第85窟的保护项目。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行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古代壁画常见的病害主要有21种,其中空鼓、酥碱、地仗脱落这三种病害是对壁画威胁最多,其中酥碱病害更是被称为壁画的癌症,酥碱壁画保护修复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同时相对于馆藏壁画,石窟壁画的环境不稳定,面临的问题也更多。”汪万福说到。
敦煌莫高窟受损壁画之一
其中空鼓壁画面临最大的风险就是如果来不及及时采取措施,壁画马上就会脱落,在敦煌莫高窟的此类壁画的保护中,首先是会采取用十字架加固再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先救命后治病。除了在莫高窟空鼓壁画的保护中采取这样的措施,在西藏的壁画保护中,空鼓也非常厉害,但是通常会采取局部临时揭取的原则,最大限度的保护壁画。目前对于空鼓壁画保护最为可行的就是牢固技术,解决了壁画的稳定问题,对壁画的伤害最小。
“在莫高窟空鼓壁画保护中,有一些洞窟的顶部如果出现空鼓了,如果过多的灌浆的话对壁画也会造成影响,同时灌浆本身重点增加,对壁画也会造成威胁,我们要进行点状灌浆,不会灌的很实,一般情况下70%-80%就可以起到连接加固的效果。”汪万福补充到。
壁画的三个部分构成演示图
地仗脱落病害的解决则主要是通过加固来实现,壁画基本上都由三个部分组成,壁画的支撑结构(墙壁或岩壁)、地仗层(又叫基础层、灰泥层、泥层)和颜料层(或称画面层)。有的壁画没有地仗层。地仗层厚薄不一,厚的达1厘米左右,薄的只有2毫米,随着年代的久远,极其容易脱落。
“比如我们在60年代对于地仗脱落的加固,会留下明显的接缝,也比较粗糙到2016年,我们在接缝和地仗的衔接上的过渡层处理的就比较好了。上世纪60年代加固过程中的接缝问题一直遗留在现在,即使现在进行一些切除,再次加固之后还是会出现接缝。今天的技术和上世纪60年代相比较,我们没有把整个裸露的岩体加固,只是加固边缘,这样的好处就在于保证壁画的通气和透水,同样也是和整个痛苦的壁画相协调,今天在边缘加固时,我们会采取竹签加固,竹子色彩上我们要筛选,选的竹竿的颜色和壁画整体协调,整体一致,重量也比较轻,也透气。”汪万福说到。
空鼓病害的壁画
壁画酥碱病害,被称为壁画的“癌症”,病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水的作用下,由潮湿环境造成崖体及壁画地仗中大量的氯化钠聚积,受相对温度、湿度的影响,不断地溶解、结晶,恶性循环,从而产生。
“根据我们的分析,敦煌主要是硫酸盐和氯化钠,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盐都是附寄在表层,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是氯化钠和硫酸钠。通过现在的研究,无论在任何干燥阶段甚至人工的环境下,硫酸钠的形貌和结构有一个动态变化,不是说固定不变的。环境因素温度加剧变化的进程,硫酸的结晶它的体积要增大四倍,我们找到真正的酥碱根源,就是体积的变化。”
修复前与修复后的壁画对比图
这也是今年8月份时敦煌壁画所遭遇的新问题,今年8月16日到19日,敦煌的总降雨量是33毫米,而历史上敦煌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40毫米,所以造成了洞窟内的湿度剧增,洞窟内外的湿度差距高达60%,而一旦超过62%的时候,硫酸钠就要溶解,溶解的过程中体积会发生变化,结晶的时候体积也会变化,这也是今天敦煌壁画在酥碱病害中的新问题,而针对这个问题,除了传统的脱盐,还要进行预防性的保护。
“预防性保护需要组织,洞窟的封闭与开放也会过渡盐法。我们在敦煌莫高窟选了环境条件相近的两个洞窟进行实验结果,封闭的时候温湿度是很平稳的,如果不封闭,它是波动的过程,这样的波动对它的影响特别大。通过这样一种措施,我们可以让洞窟温湿度保持相对平稳,这是我们做的一个温湿度控制系统,我们也申请国家专利。”汪万福针对酥碱病害的诊治说到。
正如汪万福所讲,在不同的环境以及历史进程中,壁画病害会出现不同的新问题,“最低干预”的原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因为除了上述的客观原因造成的病害之外,人为的一些干预也是造成壁画损坏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不断的对于敦煌壁画的保护中,也随着对于壁画资源的发掘,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但是壁画保护的“医生们”也在不断的实验,未来也许“闪光灯”真的就不是问题了,但是今天,我们依然要遵守洞窟内不准拍照的原则。
责任编辑:赵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