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山河》珐琅彩山水大瓶创下历史之最
自清帝退位之后,曾是宫中禁物的珐琅彩瓷开始流出故宫,这种清官窑的百年绝技“珐琅彩瓷”从此便一直被民间称为彩瓷中的皇后,其器型小巧且数量稀少,在古玩市场珍如拱璧。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其色彩艳丽而不妖,深受各代皇帝垂青。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这种瓷胎画珐琅是在康熙皇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由于其独特的产生背景及高贵的“皇家血统”,清代以来就一直是瓷器藏家的梦寐以求之物,更是收藏者的挚爱之物。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景德镇官窑负责选用最上的高岭土等料烧制白色素胎,然后送到京城造办处备选。选出来的素胎,再由宫廷技师绘画填彩,入宫内彩炉烘烧。由于其制作成本昂贵,专用于皇室的珐琅彩瓷器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自古都以玩赏性小件为多,很少有大的器型出现,因此又有珐琅无大器之说。也因如此,珐琅彩一直未能像青花、粉彩一样,出现形体更大,艺术效果更佳的大型器。
今天国内保存的清代珐琅彩瓷大多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是谁失传了百年的珐琅彩工艺?
诞生于清代的精湛珐琅彩技艺并没有顺利的传承到今天,它随着中华大地上近代开始的百年劫难而销声匿迹!这让海内外无数文化学者、艺术家与收藏家们叹惋不已。但是就在全世界刚刚迈入21世纪后不久,在中国大地上,失传百年的珐琅彩瓷却突然重出江湖,虽然开始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则消息,但却迅速传遍全国,那么是何人、何时恢复了这秘藏于皇宫内的珐琅彩技艺?2006年中央电视台2套的《财富故事会》为我们栏目解开了这个历史谜团。这期栏目中讲到:199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需要恢复制作一批珐琅彩瓷,以恢复失传200多年珐琅彩瓷古法制作工艺。经过严格挑选,最终经过专家决定与景德镇仿古瓷艺术家熊建军合作进行珐琅彩复古工艺的研究。于是在大部分国人还不知珐琅彩为何物时,熊建军接过了这项艰巨无比的历史任务。他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接触到清代珐琅彩瓷实物,后又与多位陶瓷专家及制瓷大师共同研究实试,后经翻阅大量的陶瓷古籍并对数万片古瓷碎片进行分析后,开始了试烧珐琅彩瓷的工作。他先是深入深山之中用数年时间寻找与宫廷珐琅彩相同的高岭土与其它原料,后又按清代紫禁城内专门用来烧珐琅彩的小柴窑之制式,重建了珐琅彩专用的柴窑,最终经过了8年的苦心钻研,熊建军终于揭开被誉为彩瓷皇后的珐琅彩瓷神秘面纱。虽然他因恢复了珐琅彩瓷而名声大振,但却并未满足于此,因为当前青花、粉彩等获得良好传承的古瓷无论在器型上还是创新性上,都已超过珐琅彩,尤其是器型上,珐琅彩因工艺问题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自古以来便有珐琅无大器之说,这使刚刚复原了珐琅彩技艺的熊建军下定决心,要挑战前人之不能,他要充分利用现代人所能掌握的科学知识,突破历史极限,烧出比以往历史时期更好、更大的珐琅彩山水大瓶。
熊建军作品《仿清乾隆珐琅彩海鹤来朝玉环胆瓶》 突破历史规格的珐琅彩鸿篇巨制《家国山河》珐琅彩山水大瓶
2017年,经过多年的实践,熊建军终于烧出了一件历史未见的珐琅彩大器:《家国山河》珐琅彩山水大瓶,这件作品首次突破珐琅彩200多年的工艺限制,艺术效果大大超越器型较小的那些历史文物。熊建军在历史上首次使用珐琅彩料绘制出宏大的“通景山水”,创造出历史上器型最大、画法最繁杂的珐琅彩山水大瓶。
一位常年活跃于国内艺术市场的经营者说到,我们常常感叹有历史代表性的好东西难遇,真正遇到有年代的、值得收藏的好东西价格上也是让人咂舌。而今天我们见到的这款《家国山河》珐琅彩山水大瓶其工艺之精彩使收藏价值甚至于比普通的老瓷都强。而熊建军大师其作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也是收藏价值的一大保障,珐琅彩无论从工艺价值上看,还是从当代人审美需要上看,收藏价值与装饰力上都是艺术瓷中的翘楚!今天的艺术品市场充斥着徒有其表的东西,很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但我们相信,当消费者达到一定年龄与学养后,就会认识到祖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的深邃内涵与独特美感,这是那些华而不实的艺术品无法替代的,就像《家国山河》珐琅彩山水大瓶一样,它瑰丽的釉色、磅礴的画风、夺目的大器形与代表皇家艺术风范的奢华之美,都是代表今天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最高发展水平,是能让我们沉浸于祖国艺术与文化的完美之器。
《家国山河》珐琅彩大瓶 《家国山河》珐琅彩大瓶采用灯笼瓶器型,寓意高灯下照,播撒万里光辉;作品自上而下为盘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器型饱满、体态壮美。瓶身彩绘选用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结合工艺,瓶口与底部用青花如意纹与寿字纹装饰,瓶身画面以粉彩创作,画面上群山叠嶂、百川飞瀑,完美表现出祖国万里山河蓬勃向上之势;松树寓意国家万年长青,浑然一体,气势磅礴。瓶口与瓶底绘有如意纹与寿字纹,上下包裹着主画面,寓意为祈福国泰民安。
责任编辑:王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