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战国铜带钩鉴赏

所属类别: 铜器.瓷器 | 作者:张明力 | 来源: 理财收藏 |  2015-06-11 16:51:11 
0

带钩俗名皮带扣,是我国春秋至汉代古人流行的装饰品,如同现代人的皮带扣讲究品牌、质量和美观一样,古人的带钩也是极尽装饰之能,以彰显佩者之贵,于是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形状与装饰的铜或铁带钩,其中的精品甚至代表了当时最高的金属铸造与装饰水平,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收藏价值。

 

2009年,笔者有幸在新郑胡庄韩王陵的发掘中,在一座被王陵北墓道叠压的不起眼的中型偏小的战国墓M342中发现了一件可代表战国金属细工工艺的铜带钩,精美异常,堪称战国铜器铜带钩的巅峰之作,汇聚错金银、镏银、镶金、镶玉等工艺于一身,极其难得。

 

一、鉴赏

 

错金银的工艺是在铸造的青铜和铁器上预留或錾刻浅细的花纹或文字形的凹槽,再将金银丝或小片放入槽中捶打,最后用磨石错平,形成精美的花纹和文字。此工艺最早产生在春秋中期,以楚、吴、越等国青铜器为代表,战汉时期流行。

 

镏银和鎦金的工艺一样,都是用水银(汞)将金或银浸泡化开成液态糊状合金后,用铜或毛笔将合金涂在铜铁等器表面上,数次加热铜铁器使汞挥发形成镏金质装饰层,加热过程中要不断用玛瑙等物压平。这种工艺目前所知早早见于战国中期,流行至汉代,后渐衰无。

 

 

 

XHM342带钩-1.jpg

 

 

 

镶嵌工艺是将加工成形的金、银、骨、玉、蚌等小件,嵌在或包在金属、木质等物件上的工艺。青铜器上的镶嵌工艺最早的代表作是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嵌绿松石牌饰,以后各代青铜器上均有发现,是高级青铜器的代表工艺之一。

 

此带钩为常见的龙头琵琶状,形体之大甚为罕见。通长20.45、体中宽2.7-3.4、厚0.55-1.48、钩扣处通厚1.87厘米,重275.1克。

 

带钩首呈圆雕龙头状,曲颈后伸,嘴微张,大眼圆凸,二短耳背伏于颈上,面部错大块金块,仅嘴部、眼部、耳部、眉间原错金丝脱落,脱落部分锈饰较重。耳部措卷云纹。龙嘴部有锈失,右侧面上中部错银片脱落严重。

 

带钩颈部向内渐宽渐厚,横截面近拱形。

 

 

 

XHM342带钩-3.jpg

 

 

 

带钩身部呈弧形板状,正面中间预留有一近长树叶形较深框。侧面略平弧。背面四周边凸起,中间亦留有上尖下渐宽又内收的一树叶形的大凹槽,槽边缘弧起连接边框,槽底面近平多有起伏,正中铸有带钩扣。扣首为薄圆饼形帽,扣体为较粗高圆柱状形。

 

带钩颈部的正侧背三面均错有金银片,从上至下可分为上下三段:上段正面错1素银片,侧面各错2片卷云状银片。中段正面错1整片卷云纹形金片。下段正面已为正面凹槽的尖部,背面为背面凹槽尖部大半。正面尖凹槽部的边缘距侧面很近,和体中部凹槽与棱较远不同。正面凹槽尖部内嵌一高浮雕龙纹金版,龙纹为两条左右对称的侧面龙形,龙为大嘴圆眼大耳弓身探爪后伸尾形象,身部饰有细鳞状地纹。颈下段侧面各错有上银下金的三角形云纹片。

 

 

 

XHM342带钩-10.jpg

 

 

 

带钩身部正面凹槽的中部原镶有玉片和金版各4片,呈上玉下金交错排列。玉片金版均为梯形薄片,大小因槽宽限制稍有不同。玉片均为青白玉质,质地细腻,正面均琢有浅浮雕状阴线卷云纹,四周留有稍凸起的梯形边框。发掘时第二与第四块嵌玉已不见,当为墓主葬前遗失,露出较深的底槽铜面,从侧面近直的现象分析,玉片应是粘嵌上的。第一块嵌玉片饰4朵云纹,第三块嵌玉饰9朵云纹。从脱落的玉块底槽侧边看,镶嵌金版的槽浅于玉片槽0.2厘米。金版为铸件,分上浮雕下底座两部分,底座厚仅0.05厘米,浮雕的高度为0.2厘米,可见制作者巧妙的省金理念。4块金版上的高浮雕花纹相同,均为一条俯视形的蟠龙纹,龙头居于正中略偏,口衔龙身,工艺之精美不次于现代珠宝店的商品。龙头为大圆耳、圆眼、宽嘴形象,龙身前粗后细相蟠绕,足爪部均有圆卷云纹状凸起。龙身上还饰有鳞状的细密纹饰。和颈部三角形金版一样,4块金版的底座周边金面上均密布细小的刮削捺打痕,是典型的镶嵌痕迹。

 

玉片和金版以外的带钩正面左右边框上,依次错有一银一金三角片组成的长方形卷云片,左右各有12组,卷云有圆卷和方卷之分。正面下边框上则由1三角形云纹银片居中、2金三角云纹金片居左右错成,形状奇特。

 

带钩左右侧面上各错1个长条形银片,银片上部为2朵变形卷云纹,下边光素,边棱余边很窄。

 

带钩底侧面上错1长方形银片。

 

带钩背面颈部与凹槽上边框也错有银片,银片中部(颈中部)为露出树叶形铜面,叶内下部各措银丝1卷云纹。银片自尖槽向下分开如燕尾状,尾尖长至第二块金版上部。再往下带钩边棱全为铜面。

 

带钩背面凹槽内遍镏一层银,银面大部光平,局部有褶皱纹,还有零星脱落处。褶皱体现了镏银的涂抹工序,脱落处红色的锈面体现了鎦银前进行了严格酸洗铜体去氧化层便于银层紧密结合的工序特征。

 

钩扣除帽正面错有3朵云纹组成的圆涡银线纹,余部光素。

 

二、它的主人是谁

 

如此高级的铜带钩,出在战国韩王陵下,使人误认为非王器莫属,其佩带者身份到底如何呢,我们看一下出土墓葬:

 

这是一座南北向的中型长方形墓,编号M342,木质的一棺一椁已朽成灰痕,仰身直肢形状的主人骨骸也呈灰痕,头向北。在东部棺椁间陪葬有一组保存很好的陶器共13件,有鼎、豆、盖豆、圆壶、高柄小壶各2件,罐、盘、匜各一件。鼎豆壶是战国时期典型陶器组合,陪葬一套者的身份往往是平民或下等武士,二套者的身份是中下级武士。这组器物和人骨特征揭示了墓主可能是战国中期一位中级中年武士。

 

在棺内墓主人头北部,放着一些小件物品,其中西北部是这件铜带钩和1面布包裹着的铜镜,头顶正北是1件圆雕状的白玉小虎,也再向上靠棺边是1堆34件形状多样的铜璜。这种铜璜有两种说法,一种叫装饰品,一种叫桥形钱币,在战国时铜料极其缺乏的韩国,铜璜是奢侈品。

 

综合一下,我们推测墓主人是富有的韩国武士,甚至爱好收藏,可以作为王器的带钩,和铜璜、铜镜、玉虎一样,都是他带入地下的收藏品。

 

三、心得

 

这件带钩体现了战国时期铸铜、制玉、错金银、镏银、镶嵌工艺的具体特点和历经2000余年黄填土埋藏后的保存特征,以及鉴定要点。

 

1.铸造前需进行精密的花纹槽、镶嵌槽设计,这些槽一般是比较深直的,金银片脱落处暴露的沟槽内有较厚甚至填满的红锈。

 

2.玉片事先琢磨好,减地部分凸凹不平,并经仔细打磨,能体现战国玉器的一般特点。

 

3.金银片和镏银处暴露的红锈底体现了古人仔细酸洗去掉铜氧化层的特点,从古文献和近代工艺推测,酸洗液可能为杏干水或酸梅水。

 

4.金银丝氧化很轻,弹性很好,镏银层也见明显的金属层,与现代化学金银的苍白浅薄甚至粉化完全不同。

 

5.龙嘴外锈掉说明古铜器在边角处易发生锈蚀的特点。

 

6.金银片、银版、玉片上的纹饰遵循同时期的共同特征,绝非一些仿品的臆造。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宋官窑保护传承专家座谈会
新密夜市经济:张六米线炒虾尾为啥嗨爆舌尖
开拓新战场 奥迪A3三厢对比宝马1系三厢
劳力士的贵,贵在钢好、颜好、芯能跑
书画篆刻家宋洋:紫砂壶艺术作品鉴赏
来自时尚界设计大师们的珍珠元素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065号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