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仪四方的征战神器
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外形像斧,但比斧大,由首部弧刃、长柄构成,可劈砍,是一种集王权与军权、兵器与礼器为一身的国之重器。根据古文献和器物铭文的记载,古代的“王”字即是钺之形态。《史记》、《尚书》等众多文献对商代和西周的铜钺都有生动的记载,彰显了其代表的无上权利地位。令人意外的是,与文献记载形成反差,铜钺考古发现的数量不多,迄今为止发掘数量仅几十件,出土地点仅有河南、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十个省市。笔者将以河南博物院院藏兽面纹铜钺为例引,梳理铜钺的发展演变、功用、体现的等级制度,分析欣赏其独特的造型、纹饰艺术,探究其神秘面目。
一、从铜钺的起源、功能演变看其体现的等级制度
钺最早源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石斧,到了晚期逐渐演变为石钺和玉钺。最初的石钺曾被作为生产工具使用,但很快便作为武器和礼器使用。随着人类文明和生产力的进步,钺的材质逐渐由石料转变为金属。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铜钺,钺身近肩部饰带状网纹一周,花纹凸起,下有一圆孔。这是我国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铜钺(图一)。
图一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铜钺
作为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钺为开疆拓土、阀虐立权开辟了道路。河南博物院院藏的这件商代前期铜钺,通长17厘米、钺身宽15厘米、厚1.2厘米。钺身薄而宽,两角外侈,弧形刃,肩下两侧各有一长条穿。钺身中部铸有一组兽面纹,双角卷曲外耸,圆目突起,镂空的大嘴上部有5个小型三角形尖齿,下部有两枚交错的兽牙,额部饰有夔纹,表情甚为狞厉(图二)。
图二 河南博物院院藏兽面纹铜钺
商代以后,铜钺逐渐摆脱实用武器的功用,与王权、军权紧密相连。《史记·殷本纪》和《诗·商颂·长发 》分别记载了商、周君王亲自执钺征伐的史实。钺在战争中不仅可作为征伐的权杖和军事统帅威仪的象征,同时也是执行最高律令的刑具法器。将钺赐给诸侯王,命其主事征伐,是军权象征的另一种独特表现。作为刑具,受刑者能否获得钺刑也受到身份地位的限制。《尚书 ·牧誓 》中记载的周武王诛杀商纣以及其嬖妾,“以黄钺斩纣头,悬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斩以玄钺悬其头小白旗”。从此情形看,商周时期钺刑也是高贵的统治阶级所享有的一种殊荣。除此之外,钺还具备仪仗的功能。如《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可以想见,当时君临天下场面的宏大威风。
同样,在商周时期,铜钺作为一种礼器,其使用的数量、质地、尺寸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王权政治下的等级制度。凡随葬钺者, 大多都是统治阶级和拥有军事权力的奴隶主贵族。从墓葬发掘情况来看,商周时期,铜钺的出土量极少。在商代墓葬中, 凡墓葬出土小型钺者,大多数兼有戈、矛之类兵器,有的兼有少量青铜礼器。凡随葬30厘米以上大型钺者, 墓室规模宏大,大多数都随葬有青铜礼器和兵器,且有殉葬人。部分墓葬大型钺、小型钺成套出土,如山东苏埠屯M1大墓、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墓葬面积及随葬礼器、兵器配置组合无不昭示着墓主人显赫的地位。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虎食人头青铜大钺, 器身硕大,纹饰华丽,同葬的繁多青铜礼器、兵器彰显了妇好作为商王武丁妻子的不凡地位,以及军事统率的威仪(图三)。
图三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小屯村妇好墓出土的虎食人头铜钺
二、从铜钺的形制、纹饰特点探究其艺术价值
铜钺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是青铜冶铸技艺史上第一个巅峰时期的实物佐证。钺下部为刃,刃上为钺身,钺身上部为肩,肩下镂空的长条形为穿。肩上中部长方形为内(发‘纳’音),是穿绳缚柲(音‘闭’,用于手执的木柄)的连接处(图四)。商代铜钺在造型上繁缛狞厉,展现出恐怖恫吓的威严。西周时期,铜钺开始趋于小型化,数量大幅减少。
图四 钺各部分名称示意图
铜钺可分为小型钺和大型钺,小型钺通长在10—30厘米之间,大型钺通长都在30厘米以上。通过对商代不同地区出土的青铜钺做对比,它们在形制大小、纹饰方面不尽相同。商代早期青铜钺肩宽与钺长(不含内)比例系数在0.6以下,钺身远长于肩宽,钺身正中有圆孔,器体纹饰相对简单。如殷墟中后期是青铜钺的发达期,青铜钺肩宽与越长比例系数达到0.8以上,钺身中部圆孔消失,器身上呈现出精美神秘的纹饰。
铜钺的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其身部的纹饰和铸造技艺的完美结合上。铜钺的纹饰常表现出鬼神主宰人间、支配命运的巫术色彩。虽有少量写实的动物纹,如鸟纹、蝉纹,还有的描绘成几何形图案,如云雷纹、涡纹、乳丁纹等等,但以然界中根本不存在的幻想动物纹为主,如餐餐纹、夔纹、龙纹,甚至有神兽食人的凶残画面。在铸造技法上,铜钺采用平雕与浮雕结合的技法,以幻想动物纹为主纹,写实动物纹为衬托花纹,甚至以几何形纹云雷纹等做地纹,在较薄的器身上形成三层花,突出繁缛威严、狞厉恐怖的风格。这充分证明了商代,尤其是商代晚期,纹饰艺术和青铜冶铸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
河南博物院这件铜钺上铸造的纹饰便是传说中的神兽“饕餮”,它的眼、耳、鼻、口、角被生动地铸造在器身最显著的位置,无论从哪个方向观看,几乎都是一个完整的画面。这只饕餮纹遵循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对称的基本原则,双角粗大弯曲,除有一个小缺口外,几乎弯成一个圆角长方形,与圆睁的双目形成浮雕式的突起(图五)。兽面的眼角、眉、鼻、额部夔纹用阴线勾勒出线条,精致细腻(图六)。兽面纹下部的半圆形吻部,内有凹形纹的牙齿,纹饰凸起,形成镂空的浮雕,制作精美。兽首似作吞咽状朝向器物刃部被刺者(图七)。
图五 兽面纹铜钺器身上突出的角和眼
图六 兽面纹铜钺器身上阴线刻绘的眼角、眉、鼻
图七 兽面纹铜钺器身上镂空交错的兽牙
铜钺上铸以饕餮纹,既能充分显示权力至高无上的特殊性,同时,给器物本身增加了威武和神秘感,显示了其主人唯我独尊的气势。另一方面,饕餮作为沟通人神的化身,含有巨大的原始宗教力量,体现出超越现实世界的权威神力的观念。
三、铜钺的没落疑云
如此被统治阶级奉若至尊的铜钺,只短短兴盛了数百年。春秋战国时,铜钺的使用重点已从中原地区移至南方。汉代,随着铁兵器的兴起,铜钺逐步被铁钺取代了。
同样意想不到的是,西周中期,盛极一时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主要纹饰的领域,尤其是盛极一时的饕餮纹,更是踪迹难寻。
随着时光的推移,国之重器铜钺逐渐隐没在历史的烟云中。然而,当我们看到这件兽面纹铜钺时,依然可以感受到它孤高狞厉的神秘气息。因此,现存于世的铜钺也更显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