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会祥
孟会祥
孟会祥,别署竹堂,1965年3月生,河南省襄城县人。现为《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院书法家、河南省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广东书法院特约研究员等。曾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书学讨论会,以及多种名家邀请展等。著有《竹堂笔记》《笔法琐谈》《书法直言》《襄城》《曾经》《读白蕉》《二王名帖札记》《<书谱>译注》《竹堂闲话》《竹堂诗词》等。
用书与世界对话的书法家
作者:《理财》记者 魏 冬 来源:《理财》杂志2015年第4期
继2013年海燕出版社推出“竹堂文丛”之《笔法琐谈》《竹堂笔记》《书法直言》《襄城》《曾经》引得市场叫好之后,孟会祥又于今年年初推出“竹堂文丛”之《读白蕉》《二王名帖札记》《〈书谱〉译注》《竹堂诗词》《竹堂闲话》等5本新书。尽管都是小众读物,但这5本书一经面世,还是引来好评如潮。一则报道说,孟会祥的书全面展现了他以文学为底色、以书法为专业的学习面貌。其著书不为职称,不为奖项,全是兴趣所至之结晶。所以,其味道自然大不同。
孟会祥是知名书法家,又是《书法导报》的副总编辑,对书法理论研究颇深。新著中《读白蕉》《二王名帖札记》《〈书谱〉译注》三书即是他对书法的一些深入思考之后的所想所得。《竹堂诗词》《竹堂闲话》则是孟会祥在书法研习之余,在文学领域的些许感怀,前者诗词阳春白雪般的魏晋风范,后者随笔道尽人生万般滋味。
20世纪帖学阵营中,白蕉以萧散洒脱著称,特别是近些年书法界还掀起了白蕉热潮。十几年前,白蕉即使在书法界,也知者不多,孟会祥偶得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白蕉兰题杂存卷》,便一见如故,临摹白蕉的书法,也留心收集白蕉的资料。数年揣摩,数年耕耘,孟会祥对白蕉书法流变达到了了如指掌的地步,许多研究白蕉的重要文章即出自孟会祥之手。他勤勤恳恳地学习白蕉、研究白蕉,白蕉的后人对此也甚为感激,他们在报刊上看到孟会祥所写有关白蕉的文章,辗转找过来表达谢意。《读白蕉》不仅是孟会祥对自己研究白蕉的总结,也是国内全面解读白蕉第一书。
在研习白蕉书法的过程中,孟会祥发现白蕉的书法深得魏晋书法精髓。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白蕉是三百年以来学二王最得魏晋风度的书法家。所以他顺着这条线又上追到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二王是每一位书法家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孟会祥在习书之初对二王的字帖就朝夕临读,现在结合白蕉的书法,又有了新的体会。日积月累,便有了《二王名帖札记》一书。不过,真说到写作,孟会祥所用时间并不多,此书成稿费时仅1月有余。这全都是因为他对二王的作品了然于胸的缘故,胸中有丘壑,厚积薄发自然如汩汩泉水,顷刻便盈满笔端。二王书法乃帖学鼻祖,研究其所形成的著作汗牛充栋,孟会祥独辟蹊径,通过二王的36种名帖为脉络,以个人体悟为上,从章法、行气、字法、笔法上进行解读,不着虚词,不堆辞藻,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强调欣赏和审美,把专业的东西写得亲切动人。
孟会祥习书专博结合,既专注白蕉一家,但又不局限于白蕉一家,他同时流连于各个书法流派,博采众长,最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寻找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他触摸书法的脉络和纹路的目的,就是为寻找书法的根本之道。他说,习书的过程,也是开悟的过程。融会贯通之后,他把目光瞄向了《书谱》,这是唐人孙过庭关于书法理论的一本专著,讲的是学书法的章法和技巧。作为书法理论的纲领,《书谱》自然成了孟会祥寻找书法本真的归宿,他还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写就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笔法琐谈》一书。但是说实在的,《书谱》作为古人著作,辞藻华丽,孟会祥从孙过庭的墨迹着手,在充分吸收其精华之后,用现代人的语言和表达进行了解读,这就是《〈书谱〉译注》。为了更便于阅读,他结合自己习书的经验,搭配上历代书法的作品作为佐证,让《书谱》变得更直观可见。
至于《竹堂诗词》和《竹堂闲话》则是孟会祥研习书法之余,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竹堂诗词》作为诗词集,鸣唱的是一个骚人墨客的终极追求,境界高雅,况味悠远;《竹堂闲话》作为随笔集,记载的是书法家身边的人和琐碎的事,整一个生活大写真,满满的原生态味道。
尽管立志研究书法,以书法为生,但孟会祥在谈上述著作之时,更在意自己作为文学赤子的身份认同。孟会祥觉得写书就是写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心路历程,也是自己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桥梁。文学在他眼里是作为书法的母体而存在,所以他有与书法有关的所思所想,就要记录下来。他说:“书法、绘画、电影之类的都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形式,而文学则融合了这些内容。文化传统、文化精粹都是通过文字积累并传承的。中国可以没有二王的书法,但是不可以没有孔子、老子等深邃的思想。这就跟书法和文学的关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