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风映印翰墨香——书画家张德印及其艺术评析
张德印
张德印1963年生,原籍河南郸城,现居河南郑州。著名书画经纪人、书画艺术家。河南省德风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德风书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京华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文化产业报名誉社长,中国书画名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画研究院郑州分院秘书长。
自幼喜爱书画,博临历代碑帖。各体皆能,尤擅行草。作品流畅潇洒,天真率意,刚柔相济,方圆互补。先后得到关布、雷正民、唐玉润等诸多大家指导。现专业从事书画文化艺术活动。编著出版了《情融丹青》《中原书画行》《书画名家河南行》《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豫港书画名家作品集》等著作。作品经常参加书画大展大赛,如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书画展,中韩、中日、中新国际书法交流展,国际书法名家作品展等。在中国美术馆等三处成功举办过个人书法展。多次在中国书画名家和有关部门、协会组织的大型展赛中担任评委或艺术顾问。
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书画家,张德印先生的笔墨线条,凝结的是他用心体会过的传统文人的精神和文化气象,而并非生硬的点画结构。其笔锋之间透露出的凝重恰似金石,苍劲如历千秋的风骨所饱含的,则是他的用心和精神,乃至用生命的全部体味幻化了的文化迹象,渗透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是一种在传统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另一种果实。
在界定艺术本质属性方面,笔者一直坚持“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本体理论观。中国传统文化原本就是从人到人的本体产物,无论天人合一,还是心得万象,其间所强调的,都是艺术家本体对作品形而下意味的提升和创造。西方美术理论所注重的生命与情感的介入,也在告诉我们:一个艺术家只有在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感受投入其中的时候,其作品才有可能具备如梵高的《向日葵》那样,既能燃烧梵高本人,也能在跨越百年时空之后,还能点燃不同文化背景的欣赏者的力量!张德印先生的书画作品,是他人格力量的必然产物。他对艺术的态度、他的真诚与诚实、他注重个体精神修养,决定了其写字作画时,能够将自己的所有生命、生活经历以及情感全部投入其中,不可能像那些聪明的艺术玩家一样,以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冷静和客观点画运笔。张德印写字,即便是不求笔墨酣畅的尺牍小品,也是凝神静气,将所有的力量和精气神都凝聚于笔端,让自己的一笔一画,都能透露出一种刀刻斧凿般的力度。所以笔者有时常想,行书和行草这样的书法作品所需要的精神气质,也只有像张德印这样的人才能体会、完成并将其艺术品性推向极致。因为行书和行草所需要的笔走龙蛇、磅礴气势,以及饱含在笔墨中的人格品性、文化修养、绚烂生命,是需要一个同样不与世俗和俗事为伍的人来完成的。
书画同源。张德印以同样扎实而一丝不苟的方式,纵横于绘画领域。为了给书画补充营养,这些年间,张德印读哲学,研究古诗词,披阅古今文学作品,寻找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当他把近年编辑出版的《情融丹青》等书籍摆放在笔者面前时,我的内心被其收获的累累果实震动了。在身处有史以来最讲究“学以致用”的时代,人人恨不得上午买只鸡,下午就能下蛋吃。书画界更是流行所谓的创新,不向传统学习,不练基本功夫,没有精神支撑的所谓“写意”“笔墨”,试图掩盖自己虚弱的身体和功力。作为一个一生都以追求完美人格为理想的书画家,张德印不厌其烦地看书求教、临习楷书,并如是说:“对于书法,楷书是基础,犹如人生的学步,只有楷书基础扎实,才能提笔稳健、左右逢源。”在当今书画界,能够这样理解也这样去做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张德印的行书和行草,才能够抵达一个让人如望高山,不仅要引颈仰视,而且须得俯首沉思的境地。张德印为了历练绘画基本功,又选择了一笔一画不能省略、容不得半点偷懒耍滑的线描写生,而且蕴含在笔锋线条之间的生命力度和情感精神,依旧那么气象逼人,说穿了还是张德印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在起作用。
张德印写生归来后,我们曾聊过几次,每次都能从他洋溢在脸上的笑容里,感受到大自然对他精神的洗礼和感染。张德印在一篇谈论自己写生经历的文章中说:写生期间与大自然交流,让我真正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意义。审视张德印的花卉作品,笔者能从那繁茂的枝蔓、肥硕的叶片、苍劲的线条间,倾听到草木发芽、百花开绽、疾风掠过的声音。一枝枝生长在简洁如一张白纸的背景之下,原本柔弱纤细的花花草草,被画家注入了生命的气息,无需背景衬托,无需情景点染,它们仅仅以一种生长的状态,就能让人置身于被大自然神力所控制着的原始生命状态之中。我们甚至还能从其画中隐约听到清脆的鸟鸣,嗅到浓郁的花香,看到热烈而明亮的阳光……这一切仿佛都浮动在一丛丛的花草枝叶之间。
这就是张德印作为一名画家、书法家和尊重传统修养的文人所能抵达的境界。白描、线描,原本就是花鸟画最基本也难以做到极致的一个品种。它没有旁白道具,只有笔墨线条;它不需要渲染烘托,只要求老老实实地呈现和表达。同时它也需要作者更多的内心修养和精神呼吸——也就是说将表现对象画得像并非太难,可以练习出来,但要让表现对象具备精神和灵魂,考验的是画家自身的生命力度和精神含量。张德印矢志不移的人格理想,是成就这些原本极可能了无生趣的写生对象第二次生命的根本。笔者相信,张德印沉醉于百花争艳、万物争荣的大自然之际,是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自己灵魂和肉体的感染、覆盖力量的。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情境中,他是以一种自觉的方式,在自然物象的呼唤和指引下,完成一幅幅让表现对象自主言说的作品的。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他的花卉作品,也才是一种自在的生命体,它的生长和繁荣,不仅在画面本身,而且隐现在作者的笔锋线条之间。它们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静是它们的外形,动是它们与画家合二为一的生命状态。而支撑这种生命体的,是张德印那训练有素的笔墨线条。张德印的书法功力,在他的花卉写生作品里,迸发出咄咄逼人的表现力。中国画中的所有韵味,都是依靠简单的线条和笔墨来实现的。张德印扎实的书法功底,在这里凸显了一般画家所无法企及的优势。无论勾勒一只叶片,还是描绘盘根错节的枝干,张德印沉稳刚健、犀利流畅的线条,成为他完成对每一棵花木精神性表述最有力的武器。该细微处轻如微风划过湖面,该茁壮处如铮铮铁骨支撑花蕾万千,该曲折时又千回百折,让人俯首谛听……变化万千又蕴含了画家人生情感的线条,在抑扬顿挫中,让一树枝叶、几朵花草,在作者情感中复活、绽放,自在地表述生命的意味。
人世间所有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最终不是单纯的作品或作者本人在那里表达,而是作品与人品共同完成的。这就是禅宗“物我两无、无生无灭”的最高境界。张德印先生的书画创作,其实就是一个书品、画品和人品相映生辉、相依相存的过程。从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其人格力量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也可以看到他的书画作品对自己人生情怀的照耀和磨砺。而这样的作品和人品,恰巧是当代中国艺术界最弥足珍贵的。
《论语》中有一段孔子的话。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用现在的话来诠释就是:“道德高尚的人行为如果是风,那么道德不高尚的人行为就如草,风吹草上,草必倒伏。”通过对张德印及其书画艺术的评析,不禁使人联想到了这几句古书上的话。笔者以为,一种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诚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持之以恒、群策群力,总能见效。艺术家是培养良好社会风气最有效的力量,他们的作品及言行是对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广泛的示范和号召。德为先,艺为本,树榜样,扬正气,是每位艺术家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只有德艺双馨,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我们这一代艺术工作者才能不负于历史,不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