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所属类别: 工美 | 作者: | 来源:  |  2015-09-28 10:27:44 
0

QQ截图20150928104336.png

黄河岸边泥火情

《理财》记者:魏 冬  图:李文波  来源:《理财》杂志2015年第10期

        泥与火的碰撞,总有惊人的发现。守着黄河30年的王玲用精细、柔软的黄河泥烧制出了“重如石,细如玉,触之如童肌,叩之若金声”的澄泥砚。如今,为了黄河澄泥砚文化的传播,她又奔波在了路上。

        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水泥相裹滚滚而下。王玲和她的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就紧挨着黄河,深藏于远离郑州市区20余公里的郑州黄河游览区的枣榆沟里。
        十几亩大小的一个院子,几眼窑洞,几垄菜地,随意放置的石雕,以及两面大型砖雕墙,树荫下养着几只小动物,一条大狗见了生人就远远地汪汪叫起来。
        自1986年起,因为泥塑手艺出众,王玲跟丈夫张存生被郑州黄河游览区特聘为职工,她就一直守在这里。经过多年修整,当初的荒凉之所才有了今日的模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九曲黄河一碗水里半碗泥,王玲这么多年就是跟黄河泥打交道。她跟丈夫张存生用黄河泥,不仅制作了大型装饰砖雕,还用火萃取复原了黄河澄泥砚,后来还烧制出了黄河金沙泥茶具……
        经过这么多年辛勤耕耘,王玲名声在外。“大小奖都有,黄河澄泥砚三次获得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砖雕获得了最高奖天马金奖……”能得的奖项都得过了,王玲递了一沓资料过来,因为实在太多了,她也有点记不太清楚。
        尽管忘记了曾带给自己辉煌的荣耀,但是关于她一手缔造的黄河澄泥砚,她却是如数家珍……

        复原

        有关记载显示黄河澄泥砚在唐宋时期最为兴旺,被当时的文人所推崇,排名第一。元末,古法制砚技艺就失传了。清朝时乾隆皇帝曾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制澄泥砚,但始终没有成功。
        王玲与澄泥砚结缘,源于齐白石的弟子、国画大师卢光照先生的一次拜访。在参观了王玲和张存生制作的砖雕时,老先生说起来历史上记载的黄河澄泥砚,为这世间珍品的失传深感痛惜。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之后,王玲夫妇就决定把复原澄泥砚当作毕生追求。
        澄泥砚作为中国历史上四大名砚之一,与另外三大名砚有很大不同,其他三砚都是由石头雕刻的,而澄泥砚是唯一由人工合成的,每一方砚台都需一二十遍工艺,其烧制成功率非常低,所以从选材、整泥、制胚到烧制,每一个工序都要克服诸多技术难题。
        王玲夫妇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找到了合适的黄河泥,然后经过澄制、雕刻、阴干、打磨抛光等繁复工艺,最后在火里焙烧,期待成就坚硬的砚台。经历过多次失败和长达3年之久的坚持,“重如石,细如玉,触之如童肌,叩之若金声,视之光彩照人,贮墨不腐,不枯不冻”的黄河澄泥砚终于在1991年5月烧制出来。当年,这一制作工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在随后获得了诸如轻工部、商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发的“天马奖”、第47届尤里卡世界发明金奖等60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黄河澄泥砚这一文化瑰宝的复原过程,王玲夫妇没有想过利益,凭的全是一腔热血。她说当时的念头非常简单,就是想做点事,这念头让她充满了力量。

       变故

       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永远充满沟沟坎坎,技术方面的突破并不见得就是最难的,对王玲来说还有生与死的离别。
       因在澄泥砚上所取得的成就,澳门回归前夕,王玲夫妇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代表河南制作“九龙晷”砚为澳门献礼。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认可,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九龙晷”砚能够在众多备选方案中脱颖而出,在于它深刻体现了黄河文化的特点。当然,其设计工艺也是非常复杂的。融合了圆雕、浮雕、透雕、镂空、线科等多种表现手法。所以,王玲夫妇对此也是异常用心,希望通过精湛的技艺来回报父老乡亲的殷切期待。
        长时间的劳累,张存生突然就病倒了。经过检查发现是肾衰竭,并且病情发展很快,时间不长就离开了王玲。
        同甘共苦的爱人和知己猝然而去,悲伤如那黄河一般,日夜川流不息,但是当触摸到黄河泥,回味与丈夫所制作的澄泥砚,王玲觉得有某种力量又在支撑着自己。柔弱的她咬牙独自挑起了重担。
        人说女人似水,这水能润万物,黄河的泥在王玲的手里脱胎换骨。经过半年的努力,王玲克服了包括心理上的、技术上的诸多困难,硬生生地把“九龙晷”砚的制作如期完成。或许是融入了太多的感情,烧制出的“九龙晷”砚充满了灵性,一面世就获得了广泛认可,很快就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的最高奖“山花”金奖。
        如今,在枣榆沟里的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的展厅,摆放了许多张存生在世时设计的澄泥砚。对王玲来说,这是念想,也是激励。如果你细细观摩,细细品味,就能发现他的影子。那件巨大的“九龙晷”砚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它像太阳一样,指引着黄河澄泥砚的一切。

QQ截图20150928105545.png

QQ截图20150928105603.png

        变革

        恍惚之间,从张存生为黄河澄泥砚献身已过去15个春秋。这些年,王玲从不敢懈怠,她在张存生制砚的基础上,对澄泥砚做了更新。她说,人是要往前走的,而艺术创作也是一个不停息的过程。
        王玲一直在总结澄泥砚的烧制经验、制作工艺,运用吉祥图案,将造型与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相结合,她说这不仅增强了澄泥砚的收藏价值,也增加了澄泥砚的观赏性、实用性。
        传统的澄泥砚作为一种器具,大多是文人使用。最早做的澄泥砚是以仿古为主,以四大名著、十二生肖、吉祥图案为题材,采用浅浮雕,砚台方方正正,平面带花纹,颜色简单,以青色为主,有点状窑变为最佳。现在澄泥砚的实用性已经退化,其观赏性、收藏性增强。所以她采用圆雕、深浅浮雕等技术让澄泥砚雕刻图案更立体,窑变色彩、图案内容更加丰富,质地如玉,更具观赏性、收藏性。她还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将传统观念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如四大名著、抗日战争、炎黄二帝、黄河、二七塔等题材砚台,将古今融合在一起去设计,使澄泥砚更具纪念意义,也使澄泥砚获得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澄泥砚走入寻常百姓家也是她的梦想,她在家庭装饰和实用性上另辟蹊径。比如便于携带的手把件,将功能性和泥土相结合,起到了健身的作用;还将澄泥砚和茶具结合在了一起,制作了造型别致的茶具,体现出实用性。
        说起整个澄泥砚市场的情况,王玲说不仅要生存下来,还要发展得更好。她说澄泥砚的生命就在于变化。

        传承

        许多手艺人在汹涌的经济大潮中,都出现了后继无人,传承断代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一直萦绕在王玲的脑海中。作为自己亲手缔造的一门技艺,她非常希望能发扬光大。幸运地是她在这个方面着手较早,这块工作的推进一直是稳中有序。
        与别人子女都不愿意接父辈的班不同,王玲的女儿女婿、儿子都在她的熏陶下加入了“玩泥巴”的行列,大学选择专业都纷纷选了雕塑专业。说起来这个,王玲是满脸幸福,特别是女儿从小跟着她,泥巴就是她的玩伴,耳濡目染自然是深受她的影响,所以大学毕业的时候,像小鸟归巢一样,很快回到母亲身边,帮衬母亲。
        除了自己的孩子,慕名前来的学生,她也是精心指导,到今天也有300余人了,可谓是门徒甚众,有些已经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王玲不同,这些学生里许多人都是美术学校出来的受过专业系统训练,所以设计风格也截然不同。王玲说,学生的设计理念更潮流、更现代,已经走出了一条与自己钟情于传统文化的表达完全不同的道路。她说在传统里找根,在当代里找市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未来会越来越好。王玲很欣慰,这些年的付出没有白费,学生们都能够用学到的手艺谋得发展。
        记者采访王玲时得知,她花巨资在黄河大堤南裹头规划的陶艺园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建设;在中州大学、郑州师院开设的黄河金沙泥艺术课程也在陆续进行。关于澄泥砚文化传承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主角王玲一如既往地不敢懈怠。
        黄河悠悠,带走的是沧桑岁月,却带不走王玲对黄河澄泥砚的眷恋。

QQ截图20150928103748.png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宋官窑保护传承专家座谈会
新密夜市经济:张六米线炒虾尾为啥嗨爆舌尖
开拓新战场 奥迪A3三厢对比宝马1系三厢
劳力士的贵,贵在钢好、颜好、芯能跑
书画篆刻家宋洋:紫砂壶艺术作品鉴赏
来自时尚界设计大师们的珍珠元素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065号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