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司债增长5.7倍 两年债牛将持续
2015年是中国债券市场巨变的一年。总体发行规模较去年翻番,交易所公司债火爆,地方债超越国债成为仅次于同业存单、金融债之后的第三大债券品种。本期为你梳理这一年来债券市场的风云变幻,并告诉你2016年的债市风向,地方债将继续扩大,银行间、交易所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或可期待。
回顾2015年的中国债市,其改变之大,足以成为中国债券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是债市规模的扩容和地方政府债的崛起。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今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已达22.9万亿元,较去年全年的12.2万亿元几近翻番。存量债券托管量亦攀升至48.3万亿元的新高,较去年末的36万亿元,增幅超过33%。其中,3.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的发行量,占比近17%,成为今年债市扩容的一大主力。
另一重要看点,则是交易所公司债的火爆。年初至今,交易所非金融企业公司债发行总量已达9624亿元,较2014年全年的1445亿元,增长了5.7倍。值得注意的是,本属市场淡季的12月,公司债发行量依旧达到了1795.27亿元,远超中票1106.9亿元的同期发行规模。
事实上,年初至今,中票发行总规模为12643亿元,较公司债发行量多出约3000亿元;但相比去年全年二者约8300亿元的差距,已大幅缩小。考虑到公司债从今年6月才开始真正放量,公司债与中票的对决,或在明年的市场上见分晓。
监管竞争升级
公司债今年大规模放量,主要得益于机制改革。
今年1月,证监会推出新版公司债发行管理办法,并将公司债分为三类:面向公众投资者的公开发行债券(大公募);面向合格投资者的公开发行债券(小公募),以及面向合格投资者的非公开发行债券(私募公司债)。同时,还大幅降低公司债发行门槛,大幅简化发行流程,从企业申报资料,至拿到审核意见,平均时长不足20天。
大手笔改革的效果,于6月份开始显现。该月,公司债发行规模265亿元,而此前5个月,月发行量均未超过200亿元。7月开始,受股灾避险资金回流债市影响,公司债供需两旺,这一数字迅速跳升至932亿元,随后几个月,公司债开始进入“千亿时代”,单月发行量均超过千亿,12月份发行量则逼近2000亿元,为全年最高。
公司债新政带来的效果,促使交易商协会、发改委参与监管竞争。发改委、交易商协会陆续着手改革发行机制,松绑各自监管的债券。
12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简化企业债券申报程序加强风险防范和改革监管方式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对企业债“简化申报程序,精简申报材料,提高审核效率。”
“之前企业债发行必须对应具体项目,加上审批非常严格,43号文之后,这样的项目大幅减少,导致企业债发行量大幅萎缩。” 北京某券商信用债承做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此次《意见》出台后,企业债发行将更为灵活,资金用途亦获松绑,“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用来补充公司运营资金”。
交易商协亦于今年11月13日公告称,将拓宽超短期融资券发行主体范围,并探索“储架发行机制”,使企业享受“一次注册,多次发行”的便利,获得一定发债额度后,在规定时间内自行决定发行品种及规模。
随着交易所债市的扩容,未来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亦愈发重要。
证监会亦开始重视此事。12月25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吹风会上,明确将“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加强债券市场的监管协调,加大银行间、交易所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列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最终目标是“形成统一的债券市场”。
“一季度买不如提前在年底动手”
展望2016年债市,多数分析市场人士分析,从2014年启动的这轮最长牛市,将得以延续。其逻辑基本在于,经济基本面将继续走弱,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宽松,信用债风险、地方债供给等,虽会扰动债市,但不改债牛逻辑。
中金公司利率债分析师陈健恒在29日研报中分析称,过去的10年,债券市场的规律是牛短熊长,货币政策放松较快,收益率下行较快,但经济也会起来较快,债券牛市一般持续1-2个季度,而熊市会持续3-5个季度。
但这个规律从2014年以来被逐步打破,从2014年至今,债券经历了2年的大牛市,收益率持续下行了近8个季度,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因此,目前债市的特征已经变为熊短牛长,规律转变的背后是经济从加杠杆周期进入去杠杆周期。
有意思的是,临近年末,债市的走势出乎诸多本打算收工的投资者们的意料。12月28日,10年国债和10年国开债收益率报收2.80%和3.10%,此轮下行从12月14日的3.03%和3.4%开始,目前下行幅度已达23bp和30bp.
“收益率突然下降这么多,让人有点措手不及。”一位踏空此轮行情的银行交易人士告诉记者,过去两周债市的上涨,或许是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打算再观察一下,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参与进去。”
对此,陈健恒认为,目前可以预见一季度会有大量的配置资金会流入债市,而一季度债券供给量一般都不大,“供需关系有利于债券收益率在一季度进一步下降,与其等待一季度买不如提前在年底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