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上市险企半年报:净赚782.06亿 谁最会赚钱
8月29日晚间,随着新华保险(62.550, -2.58, -3.96%)发布2017年中期业绩报告,五大上市险企——中国平安(56.690, -0.37, -0.65%)、中国人寿(29.380, -0.63, -2.10%)、中国人保、中国太保(38.440, 0.01, 0.03%)、新华保险的中考“成绩单”全部亮相。与股价相比,上市险企的业绩同样“亮眼”,6个月净赚782.06亿元,多项核心数据“刷”出新高度。
行业逻辑不断被验证,保险股走出一波中报行情。《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比较5份“成绩单”,试图寻找上市险企业绩和股价上涨背后的支撑和逻辑。
多家券商非银团队分析师对保险板块保持乐观,预计后期资金会继续青睐有良好业绩支撑的保险股。招商证券(19.560, 0.34, 1.77%)(香港)策略分析师纪春华认为,随着地缘局势缓和,早前受外围避险情绪升温而出现沽压的整体金融行业,有机会借业绩的利好消息出现新一轮股价修复行情。
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复旦-ZEW经济景气指数》称,保险业与7月调查结果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专家对保险业盈利预期比较乐观。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分析:“保险业景气指数受到前期政策过渡整顿,出现反弹现象是对过去态势的一个修正。”
1、寿险头名之争愈演愈烈
5份“成绩单”,5组核心数据——保费收入、寿险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总投资收益、净利润,反映出寿险与产险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和格局。
先来看一看寿险。
整体上,寿险保费收入大多保持两位数增长。新华保险成为惟一例外,前6个月保费收入612.39亿元,同比下降13.8%。
除此之外,中国人寿保费收入3459.67亿元,同比增长18.3%;中国平安保费收入3413.90亿元,其中,平安寿险保费收入2265.16亿元,同比增长38.7%;中国太保保费收入1637.85亿元,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105.51亿元,同比增长34.4%。
从增速来看,“老大哥”中国人寿在3家公司中排名垫底,直接导致中国人寿市场份额较2016年末下滑0.52个百分点,至19.38%。虽市场份额仍居市场第一,但已被排名第二的中国平安进一步缩小差距。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人寿董事长杨明生在中期业绩报告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公司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每年会主动下降两个点市场份额。”
主动“牺牲”一定市场份额的同时,业务结构是否能如愿迎来持续优化?
寿险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是衡量一家寿险公司经营状况和可投资水平的重要指标。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368.95亿元,同比增长31.7%,内含价值6975.20亿元,同比增长7%;中国平安新业务价值385.51亿元,同比增长46.2%,内含价值7391.44亿元,同比增长15.9%;中国太保新业务价值197.46亿元,同比增长59.0%,内含价值2714.54亿元,同比增长10.4%;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71.53亿元,同比增长28.8%,内含价值为1420.89亿元,同比增长9.8%。
从增速看,新业务价值增速最快的是中国太保。中国太保在给《国际金融报》的邮件中指出,新业务价值高速增长得益于队伍发展、产品创新、客户经营、基础管理、科技创新五方面。
再来单独看看“悲情”的新华保险。
在5家上市险企中,新华保险是惟一一家保费收入呈负增长的机构,其中首年保费同比下降了46.4%,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至3.4%(减少了1.6个百分点)。
对此,新华保险给出的解释是:公司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年度计划中取消了趸交业务,聚焦期缴业务发展,首年期缴保费达166.54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为108.27亿元,同比增长41.0%。
至于这一轮结构调整的时间表,新华保险并未在报告中给出具体信息。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短期内可能业绩不会转好,结构调整需要比较长时间。”
2、产险一家独大仍难撼动
在财产险方面,中国人保“老大”的地位不可撼动。
截至6月30日,中国人保总保费收入2797.26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人保财险的保费收入从去年同期的1619.80亿元增长至今年上半年的1798.56亿元,同比增长11.04%;在财险市场占有率为34.0%,相较于去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
对于保费增长、市场份额的提升,人保集团表示,2017年上半年,“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全力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为国内财险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整体业务稳步增长主要由于机动车辆险、意外伤害及健康险、农险、责任险等业务的较快发展。
另据悉,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中国人保,正在布局全产业链战略,养老险公司的筹备即将完成,下半年向保监会递交开业申请,获批后将正式开业。
人保寿险和健康险业务也开始抬头。按规模保费统计,人保寿险、人保健康分别实现规模保费911.96亿元及223.87亿元,市场占有率为4.7%和0.9%。其中,人保寿险新业务价值39.1亿元,同比增长81.6%。
尽管如此,中国平安在财产险领域的快速增长给了人保产险不小压力。数据显示,平安产险上半年保费收入1034.43亿元,同比增长23.5%。
另一个竞争者太保产险上半年综合成本率持续优化,非车险实现承保盈利。
业绩报告披露:上半年,太保产险业务收入524.85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车险收入398.43亿元,同比增长5.8%,非车险收入126.42亿元,同比增长9.3%。公司全面推广“e农险”新技术,上半年农险原保费收入19.42亿元,同比增长119.7%,驱动非车险业务整体实现承保盈利。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持续优化,同比降0.7个百分点至98.7%。
3、市场回暖,6个月赚749.69亿元
最后来看一下5家上市险企在投资端的表现。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中国人寿投资资产达2.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8%。上半年,中国人寿实现总投资收益566.6亿元,同比增11.5%;
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590.75亿元,同比增55.3%,净投资收益618.29亿元,同比增3.5%;
中国人保投资收益为165.2亿元,同比增长9.6%;
中国太保实现总投资收益247.51亿元,同比增37.3%,净投资收益284.78亿元,同比增长14.4%;
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160.11亿元,同比下降1.7%,净投资收益158.82亿元,同比减少1.1%。
他们都将资金投向了何处?
“今年上半年综合投资收益率达到4.5%,相比全年同期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基于积极的财务配置,按照多元化策略,把握两个上升机会。首先是利率上升的机会,抓住债券上升窗口期,加大债券投资。第二,把握权益类资产配置,增加A股200多亿元,同时增加200多亿的港股投资。”中国人寿副总裁赵立军表示,未来境外投资仍然是中国人寿投资的重要领域,还会加大力度。
据介绍,上半年中国人寿境外投资161亿美元,占总投资资产比重2.9%,品种包括短期存款、香港股票、多种资产、全球股票等,其中境外委托投资14.8亿元美元。
“境外投资目前总体成效良好。”赵立军表示,“我们也观察到目前国家执行审慎外汇管理政策,短期内可能会对公司境外投资产生影响。不过,我认为未来我们的机会还是很多,包括‘一带一路’投资等,境外投资仍会成为我们较为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
有意思的是,中国平安的海外投资仅占约6%,大部分也投资在了香港股市。
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表示,上半年,中国平安权益类投资占比约合20.4%,比去年年底上升3.5个百分点。上半年618亿元的净投资收益中,有一半来自股权类投资的分红,而权益类投资中大部分都是通过沪港通渠道购买的香港股票。
在海外投资方面,目前,中国平安海外投资金额约合1500亿元,占比约合6.8%。过去两年,中国平安正在调整其在大陆和香港的股票投资结构。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指出,“根据保监会的规定,我们的海外投资额度可以达15%,但中国平安实际海外投资仅占2%(扣除通过沪港通渠道购买的香港股票)。未来在海外投资方面,中国平安将继续保持审慎的原则”。
在投资回暖背景下,上半年,上市险企获得了不错的净利润。
数据显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分别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22.42亿元、434.27亿元、127.91亿元、65.0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7.8%、6.5%、13.4%和6%。
新华保险再次成为惟一一家净利润下降的机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2.37亿元,同比下降2.9%,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调整及所得税费用增加。
在这项数据中,中国人寿终于排在了第一位。不过,如果剔除2016年上半年普惠重组利润94.97亿元影响,中国平安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为38.8%,再一次超过中国人寿。
投资端和净利润表现直接影响着股价。
2017年上半年(2017年1月3日至6月30日),保险股集体疯涨。其中,中国人寿A股股价从20.58元/股涨至23.85元/股,涨幅15.9%;中国平安A股股价从35.3元/股涨至49.08元/股,涨幅39.04%;中国太保A股从27.47元/股涨至33.21元/股,涨幅20.9%;中国人保H股股价从3.04港元/股涨至3.43港元/股,涨幅12.8%;新华保险A股股价从44.66元/股涨至51元,涨幅14.2%。
对此,华泰证券(22.660, -0.09, -0.40%)非银行金融行业分析师沈娟指出,新单保费增长、业务结构改善、投资收益回暖是上市险企利润大增、新业务价值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今年以来,三差增长+盈利结构优化、估值提升的逻辑将贯穿全年。新业务价值将保持在高危,而利润释放将随着准备金贴现率的平滑在下半年更为显著。因此,我们对保险板块维持增持评级。
责任编辑:王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