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寿险业务分化 资本人才效应乍现
11月1日,保监会发布的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保险市场实现快速增长,全行业共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5168.26亿元,同比增长32.18%,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12.69个百分点;资产总量14.6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8.38%。
不过,其经营效益较去年同期存在一定降幅,预计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5.68%,降幅较上半年收窄;资金运用收益率3.95%,同比下降1.9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产、寿险业务在前三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一减一增,呈现分化格局。这和二者与经济环境关联度存在差异有关。
在经济下行时期,产险业务随之放缓,车险业务增长乏力,政策类保险潜力不断挖掘。寿险业务受资产荒等宏观经济条件影响,其避险、保障和保值等功能的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但是需要重视负债和资产端的合理匹配问题。
此外,保险业内、外勤从业人员大幅增加,说明继资本纷纷涌入保险业后,人才也正呈流入趋势。为此,保险业需要营造良好的福利待遇、行业环境和社会地位,进一步吸引、留住人才,推动行业全速发展。
产寿险业务分化严重
目前,产、寿险业务保费收入正呈分化格局。产险业务前三季度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370.58亿元,同比增长7.78%,增幅同比下降2.88个百分点。其中,“重头戏”车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903.68亿元,同比增长9.28%。
对于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下降的原因,一位产险公司业务部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产险业务与宏观经济关联度较高,车险业务受汽车产销量增速下滑影响而放缓,非车险业务中的保证保险、企财险、船舶险、货运险等增长乏力。”
不过,他坦言,“产险公司正在发掘一些政策导向型保险的存量业务,如涉及国计民生业务的责任保险,其包含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在内;可以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的农业保险;以及支持一带一路的工程保险等。”
的确,前三季度,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和工程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60.06亿元、280.74亿元和77.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2%、19.89%和10.55%,占产险公司业务的比例分别为5.28%、4.11%和1.13%,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0.14、0.37和0.02个百分点。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寿险业务前三季度高速增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783.87亿元,同比增长36.95%,增幅同比上升15.70个百分点。其中,新单业务同比增长59.20%,增幅同比上升19.55个百分点。
“在经济下行时期,由于寿险产品具有避险、保障和保值等功能,因此逆势走热,但是需要注意,速度不等同于质量,在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的环境下,应该注重业务价值,发展保障型产品,否则资本产端与负债端难以匹配,极易产生利差损。”一位保险精算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是说。
他建议,“应该大力发展健康年金意外及传统寿险,重视发展健康、护理保险产品,适度发展万能、投连等理财产品,降低负债成本,提高死差益产品占比。”
阵容大增与现实的差距
保险业正在成为资本和人才集聚的高地。
截至三季度末,全国保险机构203家,较年初增加9家。其中,保险集团公司12家,保险公司16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2家,其他公司4家。保险公司中,产险公司79家,寿险公司77家,再保险公司9家。
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保险机构在全国范围布局的完善,监管批复新增主体的速度相较以往略有放缓,并且面对社会资本纷纷觊觎保险牌照的现状,也对准入门槛有着更为严格要求。未来,一是看申请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真实目的,二是向一些区域化、专业化和创新型领域倾斜,发挥保险的经济杠杆、社会治理作用。”
同期,保险公司职工人数109.27万人,较年初增加6.81万人,增长6.6%;保险公司签订了委托代理协议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628.13万人,较年初增加156.83万人,增长33.3%。
对于保险公司职工人数的增加,一位保险公司分管人事的副总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的因素是所有行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无论是金融业外部条件的变化,还是保险业自身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保险公司主体的增加,都使得一些银行、证券人士纷纷投身于保险业,这是在前些年难以想象的现象。”
不过,他进一步指出,“由于历史上保险公司员工准入门槛低,现实中业务模式倚重体外销售队伍、盈利周期较长,以及固定、浮动薪酬比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的限制,保险公司员工薪酬待遇依然与其他金融主体具有一定差距。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难以持续吸引、留住人才。”
而对于保险公司代理人队伍的扩大,某保险公司渠道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既说明保险业的发展壮大,民众对保险保障、财富管理的需求增加,也体现了对稳定、扩大就业的重要社会作用。当然,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还要注重质量、效率,建立全面的培训、考核机制。”
责任编辑:李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