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让父母以房养老吗?
在我抛出这么一个标题时,可能有些读者就已经意识到了:父母是否选择以房养老,跟我有什么关系?
很好,当你有这个意识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有了一定的界限感。
界限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必要距离。我们与父母相处之时也有许多需要搞清界限的地方,比如父母侵犯孩子的个人隐私或者孩子干涉父母的婚姻等,这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所以这里先摒弃你的个人意愿,让我们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来看看以房养老这件事儿是否靠谱。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试点行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件事儿很快就要全国普及了。关于这项政策是不是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只提供了一个选项,而非替你作出选择。
以房养老,通俗地讲,就是“反向按揭”,之前你通过数十年按揭得到房产,现在金融机构通过同样的方式得到你的房产,而你呢,拿回你的钱,就是这么回事儿。
自试点推出以来,以房养老频频遇冷,这个是可以预见的,因为有几个难点并未被有效解决。
1、产权的问题
中国这个“产权到期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明确说法,非免费续期是可以肯定的了,但该缴纳多少比例?是以当前价格还是购买时的价格为基准?如果缴不起怎么办?是继续使用还是拆迁安置?这些问题一个都没有明确。
因此,以房养老不仅让有房老人煞费思量,金融机构也是风险大大,这房子的估值太不好估了,谁知道政策怎么出,万一房子到期得缴纳一大笔钱才能继续使用,那可就砸手里了,相当于花高价买了一辆开了10几年的二手车。
2、观念的问题
中国老人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之类的。但凡持有某个观念的人数达到了一定比例,那么这种观念就像长了脚一样会自我加强,因为一旦你没东西留给下一代,就会受到他人的唾弃。因此,你就不得不加入唾弃他人的队伍中,从而使这个队伍更加庞大。
这种观念的由来是我们一直把子孙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毕竟如果不是延续的话,谁也不是活雷锋),而忽视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立性。我们经常说,身体里流淌着谁的血,事实上,这根本是无稽之谈,这辈子能让自己活得好才该是你的首要目标。
3、子女的反对
这个是必然会碰到的情况,房子这么贵,本来从小到大都认为,我爸传下来的东西将来都是我的,现在竟然没东西传给我了?那我还怎么活?没有奶嘴我该怎么喝奶?
很多子女平日里对老人不闻不问,然则一旦涉及到金钱问题,呼啦啦一大帮就来了。这个阻力非常大,轻则撂下狠话,重则流血冲突,是可预见的。很多老年人没什么兴趣爱好,朋友或是相隔万里,或是相继离世,终日以晒太阳为乐,由于孤独感的作祟,他们为了子女那一年两次的探望,不得不“屈服”。
4、道德的风险
我们常说,不要试图去考验一个人的道德,你会失望的。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既然现在房子已经不是我的了,那我就不必要好好养护了,反正养也是替别人养。如果没有合适的机制约束,就会演变成这副局面,金融机构付出真金白银,最后收到一堆废料。
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以房养老就注定是小众产品,既不会有大量的金融公司参与,也不会有大量的人群买单。
普通老年人一辈子最大的财产就是房子,干了一辈子全在这钢筋水泥上了,搞得家中余粮不足,陷入“房子富人、现金穷人”的境地。算算资产,也过百万,但买个葱买个蒜,为了便宜两毛钱依然会多跑几百米路。这不叫节俭惯了,叫穷惯了。
很明显,以房养老的模式给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现金流支持,至少能让他们在晚年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我们一直把房子看得太重要,甚至上升到了精神寄托的地步,事实上没必要,它就是一项普通的资产,是资产就该在适当的时机将其变现,这才是理性人的做法。
作为子女,如果你们未来也碰到了这个问题,请在充分尊重你们父母意愿的前提下,替父母考虑以下问题:
1、利率如何
2、房子的估值是否合理
3、市面上有没有更好的产品可供选择
(别去想房价涨跌的问题,这不是你能计算得到的,房子永远是贬值的,和车子一样,只有土地在升值,至于今后还升不升值,这不是你该管的,你也管不了。你可能之前因为炒房赚了一笔,你得记住,这不是你的能力,是运气。)
不管这款产品是不是足够完善,是不是符合你的期待,只要它是一款非强制性的可选择产品,它就是一款好产品。也许你对它嗤之以鼻,也许你并不需要,然而它却是大量的失独老人、空巢老人的福音,对他们来说,这确确实实意味着另一种可能。只要能在不损害任何人的前提下帮到一些人,就是值得鼓励的尝试。
有人偏想不通,我这一辈子赤条条来,好不容易用尽力气攒下点东西,这都还给收走了,那我这一辈子在过些什么?
我说这位大兄弟,你还想带走些什么不成?
责任编辑:李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