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大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健康的海洋

所属类别: 科技 | 作者:李宏策 | 来源:  |  2015-06-10 15:46:18 
0

 在距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会议(COP21)仅剩数月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在巴黎总部举行“海洋与气候”大会,着重强调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决定性作用,呼吁全球提升海洋保护意识,一致采取行动,寻求对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健康的海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世界海洋日”大会

   

 

 

  今年的6月8日是第8个“世界海洋日”。在距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会议(COP21)仅剩数月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在巴黎总部举行“海洋与气候”大会,着重强调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决定性作用,呼吁全球提升海洋保护意识,一致采取行动,寻求对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积的71%,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若以体积衡量,海洋占据了生物在地球上所能发展空间的99%。与此同时,海洋吸收了全球93%左右的热量,吸收了三分之一的新增温室气体排放量,对稳定和调节全球气候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海洋抵御人类破坏的能力却是有限的。目前超过40%的海洋已经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包括污染、渔业耗竭、沿海栖息地丧失、海水酸化、含氧量下降等。一旦海洋承受能力达到“引爆点”,将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为“世界海洋日”的致辞中表示,海洋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的健康对维系地球的健康至关重要。今年,各国政府正在力争就气候变化和消除贫穷问题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认识到海洋的重要作用,并承诺为了子孙后代以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方式利用海洋的馈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海洋与气候”大会开幕致辞中说,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的海洋。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每个人的生活,以及所有地球生命都依赖于健康的海洋。海洋不仅向我们提供重要的食物资源,同时还处于全球气候系统的核心,它影响全球气象和气候,调节大气湿度和各种气体的浓度。海洋学家运用最新技术的观测结果显示,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污染)造成海洋生态系统日趋恶化,海洋的调节作用受到威胁。气候与海洋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海洋破坏与气候异常的重大挑战。在世界海洋日之际,博科娃呼吁各国政府、民间社会和私营部门齐心协力,提高人们对海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重要性的认识并推动全球采取行动。

 

  法国外交和国际发展部部长、COP21大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参加会议开幕式并宣布,为了加强全球保护海洋的意识,年底巴黎气候大会将用一天时间致力于商讨海洋问题。

 

  在随后的会议中,气候专家、海洋学家、社会学家以及诸多组织代表分别参加了四场平行圆桌会议,探讨了气候变暖与海洋酸化、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生态创新与全民参与共建“蓝色社会”,以及海洋在气候谈判中的地位这四项议题。之后,大会还举行了三场圆桌讨论,围绕气候系统中的海洋、气候变化对海洋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海洋治理三个主题进行研讨。

 

  由IOC、法国科研中心、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IDDRI)等共同发起成立的“海洋与气候平台”在会上宣读了海洋气候倡议书,呼吁通过建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强化海洋储碳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升沿海国家和小岛屿国家适应能力;在气候融资机制中考虑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保护区建设等项目;在海洋能源、食品供给、运输等领域开发创新解决方案;继续加强海洋科学研究的投入,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海洋和气候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导全球采取政治行动。

 

  在会议闭幕式上,博科娃再次表示,气候和海洋问题紧密相邻,同时也都超越国家边界。海洋和气候问题是当前全人类面临的历史性挑战,年底的气候大会需要将海洋问题纳入核心讨论范围,通过各国携手努力,达成一项具有雄心的协议。瑞典海洋大使丽萨·苏文松呼吁各国推动“蓝色科技”,发展“蓝色经济”,创新“蓝色金融”,建设“蓝色社会”,拓展双边、多边交流机制,在地区和国际范围内加强合作。

 

  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帕劳共和国总统汤米·雷门格绍、塞舌尔共和国副总统丹尼·福尔、巴巴多斯总理弗罗因德尔·斯图亚特、欧盟渔业和海洋事务环境专员维拉和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大使张秀琴女士等分别发言。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宋官窑保护传承专家座谈会
新密夜市经济:张六米线炒虾尾为啥嗨爆舌尖
开拓新战场 奥迪A3三厢对比宝马1系三厢
劳力士的贵,贵在钢好、颜好、芯能跑
书画篆刻家宋洋:紫砂壶艺术作品鉴赏
来自时尚界设计大师们的珍珠元素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065号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