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爱良余英皓宋巍书画展在世纪公园艺廊开幕
在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支持下,在上海世纪公园管理有限公司领导的关心下,“至心清净”沈爱良,余英皓,宋巍三人作品展已成功开幕,开幕的第一天正值五一假期,来世纪公园游园的市民在放松心情游玩的同时,又多了一处提高鉴赏艺术的好地方,展馆内人潮涌动,市民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渴望足以说明在物流生活满足后,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的渴望。这正是顺应了上海市政府提倡的陆家嘴不仅是金融陆家嘴,也将打造成文化陆家嘴的精神,世纪公园地处陆家嘴区域,占地面积最广,周边的东方艺术中心,喜玛拉雅美术馆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长等形式陆家嘴文化带。此次上海淳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特别策划了一场综合艺展,让有不同欣赏力和鉴赏力的游客们可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来欣赏,淳之文化将继续推广每周未两次的主题雅集,聘请了国内行业内的专家来为市民们做文化普及,推广和交流活动,届时欢迎广大市踊跃参加,各雅集时间:每周六、周日下午一点半。




沈爱良,1968年12月生于上海松江。字贞石,别署三敬堂、品云斋、沉香亭长。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硕士。篆刻家沈爱良在浦东世纪公园水晶艺廊中展出了他的一整套篆刻版“金陵十二钗”,据称,把金陵十二钗完整用篆刻表现出来的,他还是第一人。



篆刻版的“金陵十二钗”怎么表现?沈爱良介绍,其实,他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1981年发行的一套《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这套邮票的设计者为刘旦宅,他画了大量的红楼梦插图和金陵十二钗题材的绘画作品,所设计的人物造型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形象。不过,篆刻版“金陵十二钗”并不是在图章上刻人物头像,而是刻十二钗经典场景的文字,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凤姐设局”、“迎春诵经”等,这些文字就是来自《金陵十二钗》邮票上的内容。


尽管只是“就字论字”,在上师大工作的沈爱良一有空就去找他的导师——上师大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孙逊讨教。孙逊在肯定他创作的同时,也开出了新的难题。沈爱良的“金陵十二钗”的边款刻的是人物“判词”,孙逊建议他参考清代改琦的白描红楼人物图,在创作中,把“林妹妹”、“宝姐姐”等人的形象都刻在边款上,这样,“人”和“字”对照起来,更有“十二钗”的感觉。“白描线条比较简单,很适合篆刻来表现,上了颜色就不行了。”
孙逊研究发现,过去用篆刻表现《红楼梦》的也有,但不多,比如沙曼翁曾刻过几方红楼人物的别名,像是“凤辣子”(王熙凤)、“蕉下客”(探春)等,都很有味道。然而,沙曼翁并没有刻全,孙逊建议沈爱良将“潇湘妃子”、“稻香老农”等红楼人物的别号全部刻成图章,相比“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更多原著的文人情趣。在《红楼梦》中,还有许多大的场景,如“藕香榭咏菊”中,许多人都有吟诗,把每个人的代表诗句刻成图章,也会很别致。又比如宝玉生日“怡红夜宴”上,众人行花名签酒令,黛玉抽到了画着芙蓉的“风露清愁”,宝钗抽到画着牡丹花的“任是无情也动人”,过去往往用绘画来表现这一经典场景,而这些花名签如果用篆刻来表现出来,将会更加耐人寻味。“十二钗人物毕竟有限,像这样每个主题都刻一套,把红楼篆刻丰富起来。”

余英皓,字晓雨,祖籍浙江慈溪,1976年9月生于沪上。别署苇雨一品堂,鼎遇会馆。自幼跟随著名海派花鸟画家吴野洲先生学画,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攻花鸟写意,在山水,人物走兽画上有一定的造诣,作品崇尚清气高格、古风醇厚,并遵循书画同源的传统理念。




宋巍,男,上海松江新城油画院副院长,1998年毕业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留校任教至今。2001年师从中国当代著名写实油画家徐芒耀教授主持的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届油画研修班。2012年在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MFA油画专业硕士,师从著名中国海派画家俞晓夫教授和黄阿忠教授。2005年9月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学习交流(2217A)学习欧洲古典油画技法和当代艺术思潮,并回归东方艺术的本体,尝试用水彩和油画材质书写中国水墨的骨骼与精神。



自小就生活在松江华阳桥老街朱家祖宅,听惯了评弹和沪剧的余音绕梁,闻惯了青苔和灶间的亲情味道。有一些明白外公领我在醉白池看“十鹿九回头”的用意,幼时,他的红木写字台一直是我涂鸦水墨的领地,松江图书馆的“艺苑掇英”让我在中学时就迷恋上范宽、石涛、八大。。。。。。在殷永耀先生、朱猛康先生的引领下,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后留校任教,先后有多位恩师授业。对我影响最大是陆元敏先生和徐芒耀教授。让轻狂的我领略了“天外有天”。 正逢松江建县1260周年,也为了感谢在我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关心和帮助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现把我创作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本届大展涵盖了书画传统与西方文化艺术,书法篆刻展区、国画展区、油画展区和工艺美术展区。同时,通过艺术家现场激情作画、举办艺术论坛、佳作赏析等多种创新形式推动艺术交流与发展,大展的水平之精、规格之大、档次之高、名家名作之多等方面成为这次艺术品大展的重量内容,在国内同类展览中少见。
责任编辑:赵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