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成:痴心不改为天青
立秋那天,是李全成今年第 16 窑开窑的日子,当打开窑炉门的一刹那,29 件汝瓷作品在“叮叮当当”的裂变声中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当炉温降下,一件件散发着古代与现代交融的天青汝瓷展现在眼前,在李全成的手中,每一件汝瓷仿佛都是他的孩子,捧在手中,仔细地端看。
文 / 本刊记者 赵新江 图 / 李新伟
金秋时节,秋风吹拂着丰收的大地。今年 54 岁的李全成生活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汝官窑遗址附近的村子里,除了喜欢汝瓷艺术,他还喜欢生他养他的土地,临近秋收,几乎每天他都要到村子旁边的田地里,掰上几个玉米穗儿,剥开后,看着悄然泛黄的玉米粒,闻着谈谈的清香,细细品味丰收的季节。
仰望星空,梦开始的地方
立秋那天,是李全成今年第 16 窑开窑的日子,当打开窑炉门的一刹那,29 件汝瓷作品在“叮叮当当”的裂变声中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当炉温降下,一件件散发着古代与现代交融的天青汝瓷展现在眼前,在李全成的手中,每一件汝瓷仿佛都是他的孩子,捧在手中,仔细地端看。这一窑,他只拣出了 8 件可心的作品。其余的当场砸烂,放入粉碎机中,打成粉末扔掉。当问到为何将 22 件成品汝瓷砸毁时,李全成告诉《理财》杂志记者,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有的时候砸着也心疼,完全可以在汝瓷市场上流动,但本着对汝官窑“雨过天青云破处”最高艺术的敬畏,只将好的作品呈现给世人。
1966 年出生的李全成,从小就是个汝瓷迷,40 年前有幸结识了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宋代汝瓷发现者、研究者王留献,知道了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汝官窑遗址就在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
据文献记载,是时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以“汝窑为魁”。汝窑瓷器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它把传统的青釉系瓷器提升到了巅峰,对以后青釉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汝窑制品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雅静内蕴,釉质温润如玉,庄严大气,浑然天成,被世人视若拱璧。由于烧制时间较短,汝窑传世品甚少,南宋时期就有“近尤难得”之叹。汝窑创烧于北宋中晚期,于北宋晚期。唐宋时瓷窑大多以州定名,因汝窑窑址宝丰清凉寺宋时为汝州所辖,故名汝窑。北宋晚期汝窑被皇室垄断为官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故又称“汝官窑”。
李全成的父亲李流柱是宝丰县民间文艺工作者,1990 年出版了《双城流柱故事集》,“双城”是宝丰县大营镇的旧称,在《双城流柱故事集》里记载了有关汝官窑汝瓷的民间故事,故事讲述了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遗址附近白石坡村、1980 年在大营镇机械厂上班的吴保实几代人保护汝官窑瓷器的故事,故事从 1930 年讲起,相传当时清凉寺兴起汝瓷热,有许多人都想挖到宝贝一夜暴富,由于吴保实父亲一个亲戚在建国豫军樊老二(樊老二在家中排行老二,实际名字是樊钟秀,民国奇人,曾在广州追随孙中山)的队伍里当军师,不怕挖到宝贝充公,就在清凉寺南门外挖到了一个汝瓷罐,先后几个古董商人出 1000 个现大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卖出,1944年前后,日本鬼子在宝丰横行时,吴家人带着汝瓷躲藏,生怕被鬼子抢去。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吴的父亲去世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保护好。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时,险些被毁,1980 年,吴家的汝瓷通过在县陶瓷厂工作的老王捐给了国家。
民间有了“清凉寺到段店,一日进万贯”“汝瓷一件,胜过黄金百万”的美赞。从汝官窑的设立到北宋的灭亡,短短数十年的光景,现如今汝瓷传世品不足百件,分别被北京、上海、台北及美、英、日等博物馆典藏。汝官瓷遗存精品,件件都是价值连城,1992年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北宋汝瓷盘,在纽约拍卖时,成交价达 154 万美元;2012 年 4 月 4 日,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现场,汝窑葵花洗拍出2.79亿港元的天价纪录。
刻苦钻研,立下“解密”誓言
宋汝官窑窑址在清凉寺村南,面积 9.3 平方米,窑址地势平坦,四面环山,有小溪绕其东、西两面,制瓷原料丰富,煤炭、木材、高岭土、釉药等就地可取,并发现有玛瑙石等汝瓷之重要原料。
1987 年,经过窑址试掘,已探明作坊、窑炉及汝瓷窑藏。出土遗物主要有瓷器和窑具,瓷器计 300 余件,其中“宫廷御用汝瓷”,香灰色胎,胎骨薄坚,多裹足满釉支烧。釉为青色,釉层匀净淡雅,器表出现复杂的纹片。制作规整,工艺考究,试掘中出土的较完整器皿有鹅颈瓶、折肩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盏托、盂、器皿盖等。此次发掘,解决了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揭开了“宋代五大名瓷之魁”的汝官窑窑址之谜。
1950 年起,著名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多次赴河南考察,寻找汝窑踪迹,找到数十处窑址,并最早发现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他在 1951 年发表的《汝窑之我见》一文中,对清凉寺瓷窑产品给予较高评价。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多次实地考察汝窑遗址,但重点主要放在临汝县境内,多次寻访无果。叶哲民根据 1977 年在宝丰清凉寺窑址采集到的一件天青釉汝瓷片,经上海硅酸盐硏究所化验,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汝窑盘的化验数据基本相同,在 1985 年郑州举行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上,首次提出宝丰清凉寺“未必不是一条寻觅汝窑窑址的有力线索”。
1986 年 10 月下旬,汪庆正先生参加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西安年会,因有急事,不能终场,于 10 月 27 日提前返沪。在临出发前的 5 分钟,河南宝丰瓷厂的王留献先生拿出一件在宝丰清凉寺窑址收集到的汝窑笔洗请汪先生鉴定。慧眼识宝的汪先生看到一件典型的汝官窑器突然展现在眼前,顿时惊得目瞪口呆,认为这么珍贵的标本在清凉寺出土,汝窑遗址可能就在那里。当年王留献请汪庆正鉴定的那件汝窑笔洗,正是在遗址中心区 10 余米处老乡挖窖坍塌后出土的,是王留献从老乡手中购得的。
当年王留献从老乡手中购得的汝瓷是不是参加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西安年会的汝窑笔洗,是不是从吴家购得,各种文献也没有详细记载,但是通过父亲李流柱,李全成结识了王留献,也爱上了汝官窑。
20 多年来,他多次拜访国内汝瓷界大师和研究者,探讨汝瓷知识,掌握研发经验,并在清凉寺汝官窑附近采集宋代民窑瓷片样本,分析研究传统汝瓷烧制技艺,1999 年年初,在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筹资数万元建成了家兴汝瓷作坊,采集当地特产的玛瑙石、石英石、黑毛土等 10 多种原材料配置仿宋汝瓷釉,经历无数次试验,屡试屡败,绝地而后生。
据李全成介绍,为收集传统的汝瓷原料,他几乎跑遍了古代汝州管辖的多个地方,到山沟去采集,到河边去取样,经过反反复复地上釉、烧制。失败时,他综合数据,仔细研究分析,再次调整配比。有的时候在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上走走看看,感悟北宋时期匠人的工匠精神,经过多年试验,如今,李全成仿宋汝瓷工艺作品成功率由原来的 5% 提高到现在的30%,他的仿宋汝瓷作品基本具备了“天青色,面如玉、蝉翼纹,辰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汝瓷特点。他从开始烧制简单的餐具、茶具、花插、艺术摆件等小件开始,到现在能够出品优雅大气的汝窑洗、莲花碗、玉壶春、双龙天蓝大花瓶等200 多个品种。
醉享天青,汝瓷一件入万家
俗话有云:“盛世古董,乱世黄金。”身边常有陶瓷爱好者问及现代汝瓷收藏的问题。近年来,在国泰民安的大背景下,我国收藏市场日益火爆,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的汝瓷在各大拍卖会现场纷纷以“贵族”姿态亮相。碎片的价值已堪比黄金,这使得宋代汝瓷的收藏让一般藏家望尘莫及,自然而然让一些爱好汝瓷的收藏者将目光放至现代汝瓷上。
如今,在家中摆放一件或几件汝瓷是一种时尚和幸福,汝瓷也成为礼品互赠。李全成的作品成为艺术作品远销海内外。
2019 年 12 月,宝丰县观音堂林站农民胡国献家的姑娘远嫁到江苏省扬州市,亲家公知道中国汝瓷的原产地在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首,现在的宝丰仿宋汝瓷工艺也接近宋代技术,提出让亲家的陪嫁中带一套仿宋汝瓷让自己收藏。胡国献亲自到大营镇多家汝瓷作坊查看,最后在宝丰县大营镇汝瓷大道家兴汝瓷作坊精挑细选了物美价廉的仿宋汝瓷酒具、“龙头杯”茶具各 6 套当作陪嫁品,于是就有了汝瓷当嫁妆送亲家的美谈。
宝丰县大营镇柳树庄的王某,今年 70 多岁,60 年前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落户新疆后承包土地上千亩,2020 年春节前坐飞机回来省亲,有幸接触到宝丰汝瓷文化,并参观了河南宝丰汝瓷博物馆,惊叹之余便想到带回几套仿宋汝瓷送给一起支边的朋友。通过熟人介绍,他在宝丰县大营镇家兴汝瓷作坊挑选了 4 套仿宋“提梁壶”茶具,高高兴兴地带回了新疆。
“刚刚出窑的瓷器‘丁零丁零’的开片声煞是好听。”李全成说。如今,汝瓷早已成为李全成和他的家兴汝瓷的全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