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供给侧改革要找准“痛点”实现突破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林岱仁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行业,在2015年较高增长的基础上,仍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为“十三五”开门红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大逻辑。寿险公司在L型经济走势中,必须面对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人口红利减少、利率下行等一系列风险,这对寿险公司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我们仍然对寿险行业“十三五”发展充满信心。我们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基础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仍有待释放。随着寿险公司资金配置管制放开、健康税优政策落地、费率市场化全面改革,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正式实施,行业将进入制度改革红利集中释放期。
面对新常态,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老办法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提出,保险业要从着力优化保险供给,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着力补齐社会保障的短板,推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着力增强社会托底水平,为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推进实保险业供给侧改革。我们认为,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找准消费者对寿险需求的“痛点”,改变过去以保险公司销售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真正回归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重点从产业链构造、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首先,深度参与健康养老产业链构造,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长期以来,寿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往往限于经济补偿,在事前干预、风险损失控制等方面缺乏有效手段,近年来,为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国内国际的保险公司开始更加积极地与医院、养老社区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开展风险管理合作,在重大疾病预防和标准化治疗、长期护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资源整合。保险公司介入风险保障产业链,有助于健全养老设施,有效提高养老市场供给;完善和推动医疗程序改革,降低全社会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同时,这些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回报稳定的特点与保险投资资金特征高度吻合,能在一定程度提升保险资金运用效率。
中国人寿已将大健康、大养老作为公司战略的重要的突破口,加快养老、医疗布局。苏州阳澄湖半岛养老养生项目、天津空港医养结合项目、北京健康养老体验中心、三亚健康休闲养老项目先后落地。“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寿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采取多种形式进入包括医疗、养老、护理等领域,探索开发更多与风险管理服务相对接的保险产品。
其次,找准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平衡点,全方位满足消费者保险保障需求。从保险需求来看,当前中国寿险市场仍处在快速发展期,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群众的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潜力巨大。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的不断提升,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生、老、病、死、残”的保险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对保险产品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保险供给主体来看,随着偿二代的正式实施、费率市场化改革全面完成,鼓励寿险产品创新的大环境已经形成,保险主体根据自身风险识别、资金运用、现金流管理等特点和优势,加快了产品创新步伐。当前,寿险市场已形成了传统、分红、万能三大体系、产品百花齐放的局面,一险独大的格局已经得到改善。
第三,积极与现代信息科技融合,让保险变得更为简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科技已经改变了众多行业的面貌,过去的几年中,寿险行业在一些方面逐步接受了数字化创新,譬如数字化分销以及移动互联服务,但业务核心尚未被触及,尤其是在具有自动、低成本及非侵扰方式的消费者数字化数据量呈指数式增长,但寿险公司还无法实现风险评估和精准定价的转换。如何借助消费者数字信息和人工智能,从而更好地评估并定价风险,实现复杂保险产品的自动核保核赔,以及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缩短客户需求响应成为重要的方向。
展望2020年,随着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保险业必将百花齐放,再次迎来大发展的重要机遇。
责任编辑:李坚